- 2013-01-31 16:07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我也不愿意大老远地跑到北京来看病,可我们那里的医生确实是看不了呀!”这是记者在北京同仁医院采访时,一位来自山西的患者向记者发出的抱怨。的确,目前由于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患者看病难依然是目前医改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记者日前从卫生部医政司获悉,该司正在草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指导各区域盘活医疗机构资源存量,控制不合理增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该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国将设置国家、省级、地市和县域四级区域医疗中心,并以各级区域医疗中心为依托,打造若干医疗服务链条,使患者在医疗服务链条中获得包括诊断、治疗、康复等内容的全程服务。
“分别在城区和乡村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链,各级医疗机构间建立长效稳定的经济联系,由医保统筹预付;制订各种常见疾病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的节点,鼓励患者在各级机构间合理流动……”在卫生部医政司相关负责人的描述中,一条合理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似乎已清晰可见。
构建医疗服务链引导患者合理流动
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是使人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保障。该负责人表示,卫生部将统一规划国家级医疗机构、国家级区域医疗(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学)中心,每个省级行政区域内至少规划1个国家级区域医疗(学)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重点规划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总量、省级医疗机构、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辖区内所有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并以此打造包括城区医疗服务链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链两个层级的医疗服务链。
根据设想,城区医疗服务链由“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区域医疗中心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疑难杂症诊疗,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和康复工作。医疗服务链可以以组建医疗集团的方式建立,为加速推进医疗集团组建进程,在一定时期内,各个医疗机构可以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职责不变,在保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各级医疗机构将建立长效稳定的经济联系,统筹进行预付式医保支付,并鼓励病人在各级机构间合理流动。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链由“县域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构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该负责人解释,在这些医疗服务链中,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也包括社会办的医疗机构。
建立出入院和转诊量化指标监督提升运转效率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医改极力推行的就诊新模式。但现实中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并不容易,往往是转到大医院就转不回社区了。该负责人透露,今后卫生部将通过设置出入院与转诊标准,细化医院评审评价指标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医院按照功能任务收治患者,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提高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率。
据介绍,目前,这些量化指标正在组织专家讨论,将明确哪些疾病需要在门诊解决,哪些疾病需要在急诊解决,哪些疾病需要日间病房解决,哪些疾病需要住院解决;明确哪些疾病需要在区域医疗中心解决,哪些疾病需要在基层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解决的问题。另外,从管理的的角度,卫生管理部门还要制订各种常见疾病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的转诊节点,使外科手术患者带线出院成为常态,减少患者的住院日期。此外,对医院临床科室临床服务能力核心指标的设定也将细化到病种。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卫生部还将打造基于信息化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平台,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