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25 01:22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许速的本行是眼科医生,擅长在神经密布的窄小空间里“精修细补”;而作为闵行区卫生局局长,他要面对的,是远比视神经繁杂的“世界难题”——医改。他说,医改并不难,只要有勇气不走寻常路。
主动解难不做“太平”局长
2002年,许速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调任闵行区卫生局局长。当时,闵行正面临新一轮城市化高潮,卫生事业也随之跨越式发展。渐渐,中医医院、肿瘤医院、妇幼保健院、牙防所、疾控中心、120救护站等纷纷建立,填补了空白;原有的五院、吴泾医院等也改善了办医条件,并逐步引进了儿科、仁济、华东、五官科医院等优质资源。但同时,百姓就医还是“难字当头”,针对外来人口的基本服务仍显薄弱……
按部就班做个“太平”局长,没有人会追究他的责任。但“行医多年的职业感”,让许速无法“视而不见”。闵行外来人口多,一些贫困孕产妇无法支付公立医院的医药费,在地下黑诊所甚至菜棚里分娩,死亡率居高不下。2004年,全市第一家平价产房在浦江镇开办,政府投入病房、人员,再补贴200元,孕产妇付600元,总共800元即可在优良的医护条件下顺利分娩。当年孕产妇死亡率即大幅下降,迄今闵行已经连续多年“责任性孕产妇死亡例为0”。
“其实财政为此投入并不多,关键在是否主动作为”。许速意识到,难题之所以存在,一个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对传统管理路径依赖太深,而背后可能更有利益考虑。如献血,过去一直靠发文、分配指标强制推行,一年1万人份指标经常有缺口。2004年,闵行区开始倡导无偿献血,2005年干脆取消献血指标。当年全区献血量即突破历史高位,迄今闵行年度无偿献血稳定在3.5万人份,跻身全国先进。
没有文件也不能无所作为
长期以来,药品供销领域“潜规则”盛行,药价虚高,患者负担沉重。2004年,闵行区更发生大案,区领导找到许速,询问是否有治本之策。
许速先摇头再点头。摇头,是因为他深知药价虚高的主要根源在于层层加码的流通环节。公立医院用药中标的目录太大,产品规格太多,真正进医院药房还是要“二次推销”,回扣、腐败由此滋生。点头,则是因为他多年思考,心中已有草案:减少药物品规,带量采购控制价格,同时压缩配送企业数量,挤压回扣促销的空间。
在区领导大力支持下,2005年8月,药品流通改革在闵行正式启动。这是从未有过的模式: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联合起来开展遴选,从市级目录2万多种药中挑出1000多种,一种药品只择优确定一个品种、一个规格、一个生产厂家和一个供应商。
新办法遭遇空前的质疑,其中最有杀伤力的是,文件规定搞省级层面的招标,闵行这样做不是“二次招标”吗?许速的回答是,“政策文件没有规定,不意味着不能做,更不意味着违反政策。”
事实证明,从2005年8月至2008年底,闵行患者的药品费用减少了3.51亿元。这种全国首创的药品流通方式广受关注,被业内称为“闵行模式”,近年来各地医改中多有借鉴。
敢做才是“硬道理”
许速推崇技术革命,一直在思考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彻底改变卫生管理的观念和模式。于是,闵行试点将医院内部医药物流的日常业务,外包给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配送企业。据统计,闵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由外包前的8.2%降低到了4%,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成本的35%。
信息化也让疾病管理从被动转向了主动。目前,闵行全区户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0%,在此基础上全区开展了社区肿瘤大筛查,2009年发现肿瘤303例,而过去“社区是一例也查不出的”。
在周围人眼里,许速是个不折不扣工作狂,双休天也常召集开会,讨论医改难题。许速自省,自己有时候会显得“有点不讲道理”。为此他还发明了一套不讲道理的“理论”:“改革,是做从未做过的事情;事情没做,何来道理?在没有现成道理可讲的地方,不讲空洞的道理才是真正的讲道理。先做,再调整,再总结道理;不做,永远出不了道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