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北京:家庭医生服务流于“数字游戏”
北京:家庭医生服务流于“数字游戏”
  • 2012-12-06 16:58
  • 作者:佚名
  • 来源:京华时报

两年前,本市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新模式,居民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选择签约并免费拥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社区家庭医生团队。

记者近日随机采访了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等区县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虽已实现,但多数社区医院以完成指标为目的,囿于人手少、门诊量过大、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等原因,规定的服务内容多数不能提供。

调查

签约者不知家庭医生是谁

“签不签一个样”是社区医生和签约居民最大的感受。记者在不同社区医院采访的16名老年就诊者中,5人表示“未听过此项服务”;7人称“签约后,服务没有区别”;两人表示“如果社区举办健康讲座,社区医生会来电话通知”;只有两人表示“家庭医生会和自己保持联系,每月电话询问健康状况,并根据病情进行生活和服药指导”。

上周四上午,家住左安门桥畔左安浦园社区的陈嬴(音)大爷因为面瘫,他选择在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针灸治疗。

尽管在这家社区医院看病多年,进出都会和熟络的医生打招呼,但陈大爷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是谁。去年,在社区医院看病时,经过医生推荐,他在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意接受此项服务。但时至今日,他也没享受到“什么特别的服务”,“就是每年电话提醒我去龙潭医院进行自费的体检”。

陈大爷签约的社区医院只有两支家庭医生团队,承担着辖区一万人口的疾病诊断和日常保健等任务,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表示,为完成区县卫生部门下派的签约指标,社区医院将任务分摊到每名医生身上,以海淀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8名医生每人需签约200人,方能完成卫生局要求的到年底签约2000人的任务,“基本上来就诊的我们都会先劝他签,但尽管这样,也才签了1000多人。”该人士称,因签约人数与社区医务人员的绩效奖挂钩,各中心都不敢懈怠。

以完成指标为目的的签约并未真正建立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依从性关系。记者在海淀区的签约居民中,随机采访的居民均表示,没觉得签约与不签约有何不同,“医生让签就签了”,“听起来服务内容还挺多的,但具体是什么也没仔细看”,问到签约医生的名字和电话时,居民均摇头不知。

11月24日,记者在航空航天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发现,4位来此就诊的老年患者称自己不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当记者询问能否签约时,低头忙着开药的医生则表示“签不签都一个样”。

通知听讲座是最大的不同

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5项具体服务内容之一,服务团队需根据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以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但目前,多数签约居民享受的仅仅是电话通知社区举办的健康大讲堂活动。

家住红庙北里小区的董立华大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去年,他和老伴都在附近的社区医院签约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小江医生是他的签约医生,在董大爷看来,签约后,最大的不同是,每次社区有了免费测血糖和健康大讲堂的活动时,社区大夫都会给自己打电话提醒。

与董大爷的感受相同,家住海淀区航材院小区的周阿姨表示,签约后,基本每周社区医院举办健康大讲堂时,航材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闫萍大夫都会打来电话,提醒参加。

尽管遇到用药问题或健康问题去找闫大夫时,对方都会悉心指导,但在周阿姨看来,我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国外的不能相提并论,“国外的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签约了,有什么问题都要找他,他也会上门来负责诊断、转诊及康复,总之不用去大医院,找他就对了”。

【责任编辑:well TEL:(010)68476606】

标签:家庭医生服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