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4 13:54
- 作者:佚名
- 来源:上海政务网
“中国式医改”三大问题
1国人长期以来重治疗轻预防,个别医生受利益驱动重开药轻教育,导致“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难以遏制,医疗费用失控
2一些基层政府投资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但很多档案自建成起即成为“死档”,沦为“橱窗工程”
3一些城市医改没有充分兼顾医务人员的感受和利益,导致“大锅饭”现象重返社区,基层医院再度回到改革前的“配药室”状态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医改到今天已迈入艰难深水区。能否真正改变市民的健康现状?如何兼顾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合理诉求?这是事关各方切身利益的难解之题。拥有243万常住人口的闵行区,用“一张卡”来破题,历时三年的医改同时赢得了民意和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掌声。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调研后表示,“闵行模式”将成为中国未来医改的风向标。
记者获悉,上海各部门近期正密集调研“闵行模式”,预计明年向全市推广。
一问病人:一张“黄卡”改变了什么
花6块钱预防疾病,用4块钱来有效治疗,这种理念在西方深入人心,但在很多国民心中,尚未认同,“防病是看不见的,不如把这些钱花在给我治病上来得实在。”
家住古美西路420弄105号的张中云也曾这样认为。他身患多种慢性病,像一些受困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市民一样,也时常发发牢骚。“这一次,我是打心底感激社区医生。”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大变故后,老张决定就此在梅陇养老,尽管他户口在市中心。
作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户,今年2月,老张妻子带着“黄卡”到社区接受免费大肠癌早筛体检。起初他们没放在心上,转身就出门旅游了。结束旅行回家后,老张发现,家里电话机的来电显示上有一个号码重复出现多次,一回拨才知道,是妻子肠检发现肠化隐血指标高达4个+。这是胃肠道早期癌变的重要信号,报告一出来,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心急火燎地寻找他们。
正当一家六神无主时,通过联网的全区健康信息系统,医生立刻在社区为她预约了瑞金医院闵行分院的胃肠镜检查,有了医联体快捷通道,原本至少等待一周以上的检查提前到2天。在社区卫生站,老张一次性付清了下一步检查的所有费用,家庭医生给他提供了详细的检查前准备工作清单,做好了肠道检查前验血、服药所有工作。一周后,报告单被免费快递到了社区医院。通过社区转诊系统预约专家,老张按部就班陪同妻子看病。“幸好早发现早治疗,本来是胃癌,现在已经转成浅表性胃炎了。”上月他到社区给妻子配药时,电脑又报警了,原来是半年复查期到了。“以前真的不相信社区医院,现在,除非有大病要转诊,否则我就吃定这里了。”
如果说老张这样奇特的经历只是个案,那么更多普通居民对这张“黄卡”带来的变化也感同身受。
锦鸿公寓的王淑华老人今年80岁,身患多种慢性病,老伴多次脑梗,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却找不到一张病床。领到“黄卡”、签约家庭医生后,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医生自己找上门,为老人建立了家庭病床。自此,王医生每周上门给老人复查、开药、吊针,还教了王淑华一整套康复治疗办法。
王淑华自己也不时跑医院。“老早看病,医生没几句话,我要自己一次次重复讲情况,看一次病就像参加一趟考试。”老人说,拿到“黄卡”后,医生把她所有的既往疾病状况、治疗进展记录上线,看病时一刷卡,之前所有情况清清楚楚。每当电脑记录她血糖坐标线显示异常时,老人会接到医生电话,让她调整用药复测。过去身上有一点不舒服,医生马上开一大堆检查单子,现在电脑中能调出历史情况,很多检查都不用重复做了。
共3页: 1 [2][3]下一页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