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1-30 14:51
- 作者:佚名
- 来源:北京日报
石景山区金顶北路路南,一座五层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挺热闹,几十位附近居民在各个诊室看病、诊疗,宽敞的活动室里,一场免费的孕前讲座吸引了六七十位居民。“咱这社区卫生中心好吧?过去就是家企业的门诊部,”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如今是咱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
在石景山区,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33家原本属于高校、企业的门诊部、医院、卫生站如今向居民敞开了大门。
昨天,记者来到了这家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政府新建的楼,去年9月搬进来的。”该中心主任王淑梅带着记者走进去,“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五层楼,比过去宽敞了一倍,门诊量增加了80%。”
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首钢公司下属的一处企业门诊部。旧址就在新院的马路对面,模式口南里小区里,是一座3层的老楼。
企业门诊部,面向的是企业的员工及其家属。在转变为社区卫生中心以前,社区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优惠政策在那里都没有。“居民要是去其他大医院,最近的坐公车也要一个小时,赶上冬天更费劲。”王淑梅说。
而在整个石景山区,看病难是很多居民共同面对的问题。石景山常住人口61.5万人,区内由政府出资办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远不能满足百姓需求。
居民有需求,政府开始挖掘资源。“企业办、高校办、厂矿办及社会资本办的医院、卫生站,因为一些限制,不可能向居民提供低价或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该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说。为此,石景山尝试对非政府医疗机构实行“购买服务”的方式,规划、调整、利用现有的房屋、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社区医疗服务。
新的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政府新建的楼,供我们无偿使用。”王淑梅说。
一层服务大厅里,挂号处不再是过去的小窗口,敞亮的空间能为居民提供挂号和咨询服务。东侧输液室可容纳80名患者,还为老年人准备了单独的观察室。
二层是各个全科诊室,诊室外是一排排座椅,“老楼没有候诊区,患者只能站着排队。”王淑梅说。三层则是专门的公共卫生保健区,儿童、老人都在这里享受卫生服务,与一般诊区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硬件设施提高了,医疗服务范围更广了。四层是新开设的中医诊疗区。“过去就没有中医服务。”王淑梅说。
中医诊室里,记者遇到了附近的居民王喜荣。今年57岁的她正在扎针灸,“方便极了,以前跑首钢医院扎针灸,坐977路要半小时,等车还得半小时一趟,如今我出家门走5分钟就到了。”
离家近,方便,价格还降低了。石景山区将“转型医院”也纳入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实行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并实施了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制度等。
“针灸、红光、中频,我这一整套理疗,每次才花10元钱,剩下的90%都报销了。”王喜荣说。王淑梅告诉记者,在这里看病,由居民负担的费用比三级医院低20%。
价格降低了,医疗水平却提高了。政府、企业双方投资,为中心新采购了动态心电检测仪、彩超、X光机、腰部牵引仪、全自动生化仪,堪比大医院。
政府还请来了专家坐堂。有着高级职称的韩福清是中医老专家,如今每天在中心里坐堂8个小时,周一至周五全在,特受居民欢迎。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也提高了。记者来到中心五楼,当天由医生为居民免费讲座孕前知识,吸引了数十位居民参与。“过去由于没有地方,这种活动我们可没法搞。”王淑梅告诉记者。
医生出诊、转院转诊、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疗服务,如今的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为百姓提供全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石景山区已有5家企事业医院和1家集体所有制医院转型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27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变为社区卫生站,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9406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施改造、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并投入100万元培训全科医师、全科护士、防保医师和管理人员。
企业、高校卫生站向居民开放变成社区医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有地儿看病。数据显示,石景山居民在社区就诊人次逐年增加,去年达到115万人次,是2006年的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