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湖北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1)
湖北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1)
  • 2012-11-01 14:24
  • 作者:佚名
  • 来源:湖北省卫生厅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机遇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编制好全省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统筹谋划全省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战略,抓住重点,立足发展,确保全省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建设、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启动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努力破解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全面落实改革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67个县市区启动实施。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医改工作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逐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前达到“十一五”预计目标75.86岁以上,婴儿死亡率从12.23‰下降到9.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5.15‰下降到13.04‰,孕产妇死亡率从34.42/10万下降到18.16/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各级政府卫生投入累计达348亿元,是“十五”时期4倍。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从2.72%上升到3.92%。政府卫生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大发展。201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达到464亿元,专业设备总值达到196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93%和73%。2010年,全省卫生人员达到34.54万人,排名全国第8位,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9.97万人,排全国第9位;注册护士9.4万人,排全国第7位。卫生机构病床数20.07万张,排全国第9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

新农合制度实现由试点到全面覆盖的转变,参合人数由418万人增加到3833万人,筹资标准由人均30元~35元增加到15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同期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97%的地区实施了门诊统筹,参合农民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探索减轻农村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措施。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2005~2009年期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从52.2%下降到38.2%,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从14.4%上升到27.2%。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全省以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为重点,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03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3.6倍。先后建设了部分省和市州级综合医院、11个市州级中医院、16个市州血站、8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市州级传染病专科医院、75个县级传染病区、13个市州级医疗急救中心、6个区域性麻风病防治中心、6个精神卫生中心、42个县级妇幼保健院、68个县级医院、827个乡镇卫生院、157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000个村卫生室。推进了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6个5”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全省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2010年,全省门急诊16278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4%;出院病人648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16%。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明显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保持平稳态势,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建立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遏制了艾滋病蔓延势头。累计发现传染性肺结核14.8万,已治愈13.3万。组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扩大到14种,实现了国家免疫规划跨越式发展,疫苗可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通过实施整县推进、综合治理,血吸虫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人畜感染率下降到3%以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行,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农村改水改厕成效显著。

卫生监督工作进展明显。

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条件逐步改善。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开展专项整顿行动,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加强职业病防治,建立了职业病防治协调机制,规范了职业病诊断鉴定。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有效遏制了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行为,加强了医疗广告监管,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规范。

医疗服务管理力度加大。

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疗质量荆楚行”活动,不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全省322家医院建立并推行院务公开制度。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全省建立9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提高临床护理质量。58家三级医院坚持开展对口87家县级医院,提升了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加强血液管理,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工作,有效保证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省中医院纳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11家地市级和22家县级中医院列入国家投资建设规划。共计建设1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30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5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全省90%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和75%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57%的乡村医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以省市中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院为骨干、覆盖全省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公立中医医院从82所增加到86所,中医床位数从12107张增加到16751张,中医从业人员从19496人增加到23235人,中医年门诊量从810万人次增加到1095万人次,出院病人从37万人增加到48万人,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省卫生系统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工作在应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省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与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0年,我省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26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7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房屋设施、技术装备、信息管理、后勤保障和指挥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预案、预报、预警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短缺、执法装备落后、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经费紧张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卫生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等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含助理)医师数为1.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0);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堪忧,据调查,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7%,50%以上的人员仅有中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5.4%,而初级占52.5%,无职称的还有22.1%。全省村卫生室中,有46.1%的人员无任何专业学历。三是卫生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我省人均卫生事业费预算为62.99元,占全国28位。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过多,全省乡镇卫生院平均负债达143.6万元。四是卫生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大卫生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加上卫生系统体制复杂,层级较多,更加增添了管理难度,卫生全行业管理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共5页: 1 [2][3][4][5]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十二五规划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