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宁夏“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1)
宁夏“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1)
  • 2012-11-01 14:07
  • 作者:佚名
  • 来源:宁夏卫生网

2011年-2015年,是宁夏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加快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卫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009年底,全区人均期望寿命74.4岁,比2005年提高1.4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的43.40/10万降至21.99/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由25.75‰降至15.86 ‰,提前达到《两纲》目标;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下降,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二)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全区卫生机构总数1602个,医疗机构床位数22142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39张,卫生人员3.41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4.53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公共卫生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90.87%,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97.58/10万,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甲肝、病毒性脑膜炎等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脊灰、白喉无病例报告,结核病发病率每年递降1%,建立了包虫病防治机制并有序开展了病人管理和治疗工作,慢性病防治范围扩大并逐步规范。健全了自治区、市、县、乡(社区)、村五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了以村为单位扩大免疫规划全覆盖,将原接种5苗预防7病扩大为接种13苗预防15病。加强了疾控机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自治区CDC检测项目由208项增加到432项,13个领域364个检测项目获得国家计量认证资质,全区17个市、县级CDC通过自治区级实验室计量认证,认证率达72%。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阶段目标,布鲁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和消除目标。实施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惠民政策,开展了9类3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全覆盖行动。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6.31%、92.30%和84.59% 。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95%,食物中毒得到有效控制。鼠间鼠疫、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得到了有效及时处置。

(四)药品“三统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改革。二是编制了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总降幅达到40.71%,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2.71%,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理顺药品供应渠道,遏制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撬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是建立了覆盖全区城乡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提供了经验。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制定了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了重点临床专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全区已有县级医疗机构87个,乡镇卫生院242所,村卫生室2474所,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3123人,乡村医生3902人。三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建立,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6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18所,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516人。四是采取“培养一批、下来一批、进来一批”等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五是落实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政策,全面实行绩效考核,“六位一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健全了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全区22个县(市、区)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特困户和特重大疾病实行医疗救助,初步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了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慢性病等纳入救助范围,缓解了贫困居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实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30种疾病、74种药品的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治病一元钱”的目标。

(七)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由17个增加到18个,床位数由1391张增加到1940张,成立了自治区回族医学研究所;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国家中医特色专科23个,自治区重点专科27个,形成了完整的中医专科体系;实施“三名三进”工程,85%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77.6%的村卫生室、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八)卫生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1项,特别可喜的是公共卫生科研取得重大成果,填补了省部级一等奖的空白。已建立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7个自治区级医学优势专科。开展了介入治疗、人体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类辅助生殖等新技术、新业务。针对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面向基层推广应用20项安全有效、价廉方便、成熟实用的适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了23个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238个乡镇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7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的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区医院、自治区卫生监督所投入使用,新、改扩建了自治区中医院以及3个市级综合医院、4个市级中医院和9个妇幼保健院(所),开工建设自治区儿童医院、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自治区血液中心。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卫生服务条件,全区卫生机构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1.12亿元,比“十五”末增加23.17亿元,增长1.29倍,年平均增长幅度达25.8%。

(十)卫生投入总量空前增长。

2009年全区卫生事业费达到12.99亿元,是2005年3.92倍;人均卫生事业费由55.45元增加到207.83元,是2005年的3.75倍;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5年的2.08%增加到2009年的3.04%;全区卫生总费用达72.7亿元,政府卫生支出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由51.96%下降到了44.37%。

(十一)主要经验。

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确立了政府在卫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形成了“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着力基本,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卫生改革思路,初步实现了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有钱看病和方便看病”的目标。二是改革创新,强力推进药品“三统一”工作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推行药品“三统一”到将药品“三统一”政策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衔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文件,并促成了以自治区为单位网上集中统一招标采购,中标价较国家发改委最高限价降低51.2%,提前实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三是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将国家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调整为9类33项,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四是加大基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缓解了看病贵问题,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有87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42所乡镇卫生院、2474所村卫生室和13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县、乡(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元,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实行绩效考核,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重点转向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服务更加主动,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十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区卫生资源虽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优质资源不足,而且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山川之间差距明显,银川城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7.85张,高于上海,而红寺堡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仅为1.21张。从卫生人力资源来看,基层卫生机构不仅人员数量不足而且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同时,卫生投入总量、地区间投入,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投入差距拉大,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人卫生费用负担比例偏高,影响医疗公平,制约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重点传染病包括结核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痢疾还处在较高的发病水平,鼠疫、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等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低,管理和服务滞后,城镇居民和农民保障差距较大,尚有13个县(市、区)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未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四是中医药服务规模小,服务弱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不强,农村中医药工作薄弱,名老中医青黄不接,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术水准不高、研发能力还较弱。五是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卫生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机构严重缺编,难以适应医改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不健全且普遍存在设备短缺问题,乡镇卫生院普遍没有职工宿舍和锅炉房,设备配备与国家标准也有很大差距,1914个村卫生室需要改变“民办公助”的现状,加大政府投入,集体建设。此外,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历史欠账较多,随着全区人口和医疗卫生服务量的增加,人员编制紧张的问题日渐突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16人中545人属临时聘任,仅有322人具有全科医生和护士岗前培训合格证书;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编办文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核定编制1838人,但2008年自治区核定的人员编制数只有618名,目前实际落实编制383名,严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全区乡镇卫生院3123人中,大学学历占6.34%、专科学历占47.5%、中专学历占30.3%;无学历占15.9%,55岁以上的人员占35%;现有村医3797名,60岁以上的人员占13%;2006年自治区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总数为3278名,较核定前减少了922名,而且在核定编制范围内还缺396人。六是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负担过重,普遍缺乏活力,卫生信息化严重滞后,卫生改革与医疗机构监管的难度加大,卫生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我区医疗卫生机构在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因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负债24亿元,乡镇卫生院负债5120万元。医改后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收入大幅度降低,基本医疗服务政府补偿机制尚未健全,过度医疗和过度需求明显,全区总体发病率下降了0.38%而住院率上升了3.8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共7页: 1 [2][3][4][5][6][7]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十二五规划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