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浙江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
浙江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
  • 2012-11-01 13:48
  • 作者:佚名
  • 来源:浙江省卫生厅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对于保障全省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浙江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

——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全面加强。省、市、县级政府均成立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全省乡镇、村分别拥有1747名公共卫生管理员和36021名公共卫生联络员,强化了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各级政府财政的公共卫生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人均达23.2元。

——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日趋健全。省、市、县级建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乡镇派出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分别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4553人、卫生监督人员4089人、妇幼卫生人员8839人。

省建有急救指挥中心,11个市均建成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省血液中心设在省会城市,其他各市建立中心血站,部分县(市)设血液分支机构,全省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省建有传染病防治研究机构,8个市建立独立的传染病医院或在综合性医院设传染病区,多数县(市)在综合性医院设感染性疾病科(病区),共有传染病床位数4383张。全省有43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共有精神病床位数8896张。

全省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8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9438个,共有社区责任医生34174人,每千居民拥有0.79名,“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卫生应急体制、法制、机制及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杭州、宁波等卫生应急基地和省核应急救治、中毒救治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一批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市、区)发挥示范效应;组建了多层次卫生应急队伍和专家组;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设立国家、省级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54项701个点,遍及全省各市、县(市、区);13家国家流感检测网络实验室覆盖各市,疾病和健康风险测评和预警工作有序开展。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和手足口病等战役均取得积极成果;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逐步深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实施。

全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开展了打击无证行医违法犯罪行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职业病防治等专项行动,强化公共场所、学校和放射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管理的监督执法工作,积极探索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推行“餐饮业五常法管理”、“职业卫生台帐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监管”等27项卫生监督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妇幼保健服务进一步改善,各市均建立产前筛查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孕产妇产前筛查工作全面推行;全省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母婴健康工程”项目地区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推进,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县为单位考核合格率达到93%。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防病工作中发挥了“治未病”作用。

——城乡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创建14个国家卫生城市、11个国家卫生县城,14个国家卫生镇以及19个省级卫生城市,23个省级卫生县城和一大批卫生区、镇(街道);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92.2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48%。

2010年,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7.29岁;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44/10万、6.07‰;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6.48/10万,处于历史发病低点。

(二)主要问题

我省公共卫生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舆论宣传所形成的公共卫生系统尚欠合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仍有差异性;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推进。与此同时,公共卫生发展还缺乏科学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通过创收以维持经常性工作经费不足现象较为普遍,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3个市辖区未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与国家标准要求有差距;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用房和装备不足,监督执法取证工具仅达标准要求的31.5%;妇幼保健工作发展不平衡,妇幼保健网络和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部份市及多数县(县、市)未建立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监测预警体系不全,应急装备落后,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基地)建设进展不快。

(三)发展趋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和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宏观发展的政策取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发展方式转变和重大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既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更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十二五”时期,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既充满历史机遇,又面临现实挑战。

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在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及“两创”总战略引领下,我省已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在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奋进过程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省,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抓好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目标,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理念在全省卫生系统逐步彰显,各地在公共卫生工作实践中壮大了力量,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我省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诸多矛盾集聚阶段,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第二大省,其卫生防病管理成为难点;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及造成的职业危害不可低估;开放的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不仅使传统传染病存在流行危险,而且易输入新发和不明原因传染病;艾滋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尚未有效控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数的不断增多;全球化趋势也增加了公共卫生不安全因素。

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我省公共卫生事业新局面。

共5页: 1 [2][3][4][5]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十二五规划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