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1)
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1)
  • 2012-11-01 11:57
  • 作者:佚名
  •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医药卫生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医药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医药卫生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5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1.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21号)等重要文件,调整财政预算,落实各项资金保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各级人大、政协高度关注、指导监督;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全省新农合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水平和农民受益程度显著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进。

2.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十一五”期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74311个,较“十五”末增长2.64%;全省医疗卫生人员总数达46万人,较“十五”末增长29.34%;医疗卫生机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床位数分别较“十五”末增长30.36%、34.76%和54.95%;固定资产较“十五”末增长63.97%;全省卫生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3.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连续5年达到90%以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创建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起食品、学校等公共卫生日常监管工作机制;成功应对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开展“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4.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5年来,通过医疗体系建设、对口支援、医院等级评审、“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等活动的开展,全省城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省医疗机构年诊疗量为2.01亿人次,入院总人次数达1062.7万人次,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6.73%、127.28%,其中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量增幅更大。

5.人才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员总数平均每年递增4.9%,增速快于人口的增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持续上升,卫生人员素质逐年提高。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成为全国三个试点省之一,招生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5年培训城市社区全科医生8976人,全科医师骨干1300人、社区护士9125人,培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2354人,全科医师培训总量居全国第一,提前实现了每万城市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师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参加继续教育人员年均超过8万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课题、成果、论文质与量进一步提升。

6.食品药品监管显著加强。“十一五”期末,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有行政机构205个,全系统在岗公务员2955人,在岗事业人员1255人;技术支撑、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监管效能极大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全省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总体有序可控、稳步向好。

7.医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医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医药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1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16亿元,增长252%,医药产业全国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7位,位居西部第一。国家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中药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医药工业产值的一半、居全国第3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居全国第1位,45户中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8.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期末全省共有中医机构230所,建筑面积189.27万平方米,较“十五”末增长51%;固定资产达38.22亿元,较“十五”增长57.34%;全省中医药从业人员已达10万余人。民族医药得到健康发展。

9.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奇迹。“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累计收治灾区伤病员400.5万人次,最大限度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及时有效组织灾区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有效开展地震伤员康复、灾区心理卫生服务和再生育妇幼保健工作,为灾区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保质保量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区卫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和实施民生工程等为重点,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跳起摸高,全面完成了《四川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十五”期末的73岁提高到74.39岁,孕产妇死亡率从“十五”期末的75.14/10万人下降到39.66/10万人;婴儿死亡率从14.48‰下降到12.0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8.63‰下降到16.93‰,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和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十二五”医药卫生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医药卫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增加财政投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未来5年,党和政府将更加重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卫生投入制度,进一步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民生工程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药卫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9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随着医改深入推进,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然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的健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看病就医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必然促进多种机制建立,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人事、收入分配等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如建立规范的基本药物采购制度,促进医药产业优化重组和结构调整,对整个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医药卫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医药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四川医药卫生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更大的财力投入、更优的资源配置,为实现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经济更大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我省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为我省医药卫生跨越发展和布局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我省医药卫生发展扩规模、强实力、上层次提供了现实条件;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频繁、人口生活环境变化,为医疗卫生事业转变发展方式、追求变革创新提供了有利时机。

(三)“十二五”医药卫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医药卫生资源不足不优。我省医药卫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滞后”,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多项重要资源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尤其是县级和县以上优质医疗资源更为缺乏,亟待增加和提升。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人才素质欠佳、缺医少药状况尚未根本解决。

2.体制机制有待加快完善。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制约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投入政策在不少地区仍难以落实;医药卫生管理职能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统筹利用卫生资源;公立医院改革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维护其公益性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尚未形成,卫生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3.重大疾病威胁依然严峻。我省艾滋病感染人数居全国第四位,人群感染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肺结核发病人数和患病率均居全国第2位;乙型肝炎患病人数居全国第4位;大骨节病、包虫病、地氟病等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在部分地方发病率较高,防治难度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构成我省居民前3位死因,成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覆盖面和防治水平亟待提升。

4.妇幼保健和中医药薄弱。妇幼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够,质量不高,中医药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中医药传承和中医药现代化两个挑战并存;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中医机构发展滞后,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民族医药尚需发展壮大。

5.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监管力量与食品药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技术支撑体系与担负职责任务不相匹配,执法装备水平与安全保障要求不相协调;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较低;药品研发投入不足,创制新药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突出;药品流通秩序不够规范,临床用药不尽合理,安全事件“燃点”降低;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相关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安全风险仍然较大。

共4页: 1 [2][3][4]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药卫生十二五规划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