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0-11 09:37
- 作者:冬虎
- 来源:医药经济报
北京市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制定18条扶持政策(简称京18条),包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建医院将优先安排社会办医,在医保、税收、价格、土地等方面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等,今后北京民营和公立医院所享政策将一视同仁。作为首都,北京的医疗政策在全国一直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当“京18条”出台后,立即引起全国医疗界的关注。
该政策在影响民营医院发展的诸多问题上都做了明确指示,应该说,从精神层面确实让人鼓舞。但笔者看完这18条扶持政策后,发现很多政策其实有关部门之前早有出台。在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即业界所说的58号文,就已经为民营医院消除了职称考评、医保纳入、审批准入、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障碍,让民营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平等待遇”,同时放开境外资本独立办医股权限制。笔者比较发现,“京18条”的很多内容与58号文大同小异。
事实上,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一直都有,在北京出台新政策之前,云南、重庆、河北等10余个省份已出台了省级配套文件,各地政策均有一些松动,民营医院的发展已不存在政策障碍。但这些法规都属于倡导性法规,几乎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实操性极差。
换句话说,这些政策只是看上去很美,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效果甚微。比如很多民营医院到税务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咨询时,几乎都会被告知“我们没有接到相关的实施细则”;很多地方鼓励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但据一家境外医疗机构负责人透露,审批相当困难,等待时间之长超乎想象;再如阻碍民营医院发展最大的人才问题,虽然“国办58号文”中已明确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职称评定、人才培训等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以及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比如某公立医院医师要求申请到民营医院执业,原单位不批准,医师就难以迈出多点行医的第一步。目前真正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非常少,有些省份一年只有几十名。根本原因在于人才被公立医院垄断,难以流出,因为医生多点执业涉及分配制度、社保制度、医疗风险分担制度等,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医师很难真正流动起来。
2008~2011年,医改3年以来民营医院的数量增加了56.2%,门诊量增加了57.9%,住院量增加了101.2%,但民营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仅占全国医疗市场的9.1%,90%以上的医疗服务量是公立医院提供的。这离“十二五”提出的医疗总服务量20%由民营医院完成这样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民营医院现在发展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好政策得不到落实。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扶持政策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法规,并在操作过程中开辟“绿色通道”,让民营医院真正感受到政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