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9-20 09:28
- 作者:佚名
- 来源:医药经济报
9月17日,由苏州生物纳米园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召开。不少与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医疗器械发展高峰论坛为大家共同商讨新经济环境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探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发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巨大潜力,并积极了解顺应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潜在的商务合作。
中国医保商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医疗器械进口额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近7个百分点,显示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替代正在加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价格优势。”但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医械企业在研发和技术上的差距还不小,国内企业仍需奋力追赶。而另外一种差距也被与会者频频提及:我国人均医疗器械分配额与欧美国家相比很低。如果能拉近这两者的差距,对于国内医疗器械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善于聆听市场声音、加强团队合作并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做好整体规划显得尤为迫切。
共商新环境下医械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围绕“中国医疗器械交易概况”、“中国医疗器械专利策略”、“医疗器械的临床与申报”和“医疗器械的发明、创新与商业化”等一系列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来自以色列的著名风险投资家Yuval Binur还和与会者分享国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此外,本届高峰论坛还特设了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展示环节,让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与业内的高管、专家和学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不少与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医疗器械发展高峰论坛为大家共同商讨新经济环境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探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发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巨大潜力,并积极了解顺应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潜在的商务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济的稳步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整体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加。根据相关统计,中国市场医疗器械的销售额年均增长高达20%。
苏州生物纳米园CEO刘毓文表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迅猛,在此背景下园区特别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以推动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通过拓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平台建设层次,为企业在研发合作、产业对接、投融资对接方面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期望第二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的举办,能让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医疗器械高端人才、风投机构加入,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
医械市场机会不断扩大
毫无疑问,在研发和产品技术上,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体水平与跨国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但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在一些细分领域,不少本土企业已经逐步积累与外企竞争的优势,如乐普医疗等在心血管支架领域以70%的份额抢占之前雅培等跨国药企的市场。
麦肯锡董事兼大中华区医疗行业负责人乐诚铎表示,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断提升的研发水平以及价格优势,正不断推动着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替代,随着研发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市场机会将不断扩大。
而据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上半年医疗器械进口额同比增速为15.96%,较去年同期下降近7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替代正在加速。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另一个现状是人均医疗器械分配额很低,仅为5.46美元,这与美国的309.77美元、日本的111.53美元、欧洲的122.59美元相比,相去甚远。其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医疗器械资源的20%。此外,相比欧美国家,中国政府医疗支出占GDP比例偏低,我国70%的在用医疗器械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产品。《2009~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调查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产业和制药产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为后者的1/5。
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顾问金克文表示,这些差距都预示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空间仍大,当前国家正在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医疗器械作为高附加值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深挖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潜力对于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而言可谓恰逢其时。
以色列ORCHESTRAMEDICAL VENTURES管理合伙人Yuval Binur指出,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而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要善于聆听市场的声音,要清楚哪些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竭尽全力去满足这些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有整体策略,用有限的资源将事情做好。
Yuval Binur还进一步表示,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到欧美等优势市场去寻找优秀的适合中国的点子、技术以及合作伙伴,这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向自主创新过渡的过程中,在注重完全创新的同时,还要把眼光放在传统医疗器械的技术革新上,使其成为技术更优、价格更低廉的产品,以满足正在不断扩大的基层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