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21 14:30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在2012中国医院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晓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了相关报告,王晓燕强调,必须重视语言在医患关系中作用,并将其纳入伦理学研究。她在会上说,“医方在使用语言和病人交流时,应融入一种情感,使患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鼓励病人,改变或改善病人的负面情绪。”
王晓燕指出,医务职场语言环境在农村和城市差别很大。在农村,医生与村民之间有着很深的血缘、地缘关系,医生及其亲人祖祖辈辈都要在这里生活,因此,村医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
在城市,医生的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分离的,病人只能看到医生的一个截面,医务人员在职场中面临的病人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未曾谋面。医生在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之间必然产生不平衡,这也是天伦和医伦之间的不平衡。
让医生真正做到对病人如亲人,见到病人像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相信所有人都不会相信或认为这是很有难度的。王晓燕说,应该把医生当成职业,而不是天职。这就需要医生在职场环境中使用职场语言。而当前的职场语言环境有诸多特点。
此外,王晓燕认为,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方和有被救治需求的患方,二者之间存在语言歧义。医方认为自己缺乏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患方认为医生技术不高;医方慎言,为了保护自己,更注重说话的内容,患方更看重服务,认为医生的表情很重要。
王晓燕认为,医学教育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医生慢慢成长为一个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她说,“在医生职业精神方面,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制度和规范,在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上做足了文章,却忽视了医务人员道德信念的养成。马克思说:‘美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我认为制度和规范是必须的,但必须有美德作为支撑,否则只会成为医院的摆设。”
她认为,在教育理念上,应对医生进行人性丰满的教育,我国的应试教育只重教材,学生没有从容的阅读和广泛知识的摄取。此外,医院要进行职场语言方面的专业培训;媒体应多赞成,少抨击,形成以善为主的社会氛围,引导医务人员从善如流。
王晓燕还指出,医患关系有其特殊性,是发生在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之间,又命运攸关的特殊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关系。王晓燕说:“医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人与病之间的交往,医生不能只把患者看做是疾病的载体,见病不见人。”
林语堂曾说:“对西方人来说,一个观点只要逻辑上讲通了,往往就能认可。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实际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重要。”
因此,王晓燕建议,医务人员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发挥语言的情感功能。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两个主体的交流,而不是主体和客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