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医院浪费的金钱由病人来填补
医院浪费的金钱由病人来填补
  • 2012-08-13 09:03
  • 作者:佚名
  • 来源:大众日报

一直以来 ,很多医院都在宣称自己是“微利”甚至是赔钱运转,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公立医院“微利”根源在于管理方式的粗放和低效,没有成本核算的机制,甚至成了一些人钻营生财的门路。反差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手术室管理混乱,医生、护士责任不清,浪费严重。这些(浪费的)钱哪儿来?最终多数还是转嫁到了病人身上。

“每收入100元,最多0.5元的利润”

“医院不赚钱,甚至很多还赔钱!”谈起当前医院经营状况,济南某部属三甲医院的主要负责人满脸无奈。

公立医院不挣钱,不仅因为其是非盈利性机构,国家账目上不允许“挣钱”,而且实际情况也似乎确实如此。据这位院领导介绍,医院2011年近20亿的业务收入,其中42%以上的是药品,收入9亿元,最少8.9亿元拿给了供应商;医疗收入10亿元,而支出却高达10.6亿元;仅物业费一项每年就1900万元,再加上保安、消防、洗衣、配送……

“看着医院一年收了20亿元,实际上可能花了20多亿元,简单的营业流水账式的核算方式容易引起误解。”该院领导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医院规模的扩大,各项费用支出也急剧增加,有很多成本并不为社会理解。首先是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省级大医院,仅财务收费人员就近300人,每年仅工资一项就高达2000多万元。

再就是大型仪器设备、先进手术器械更新换代加速,消耗巨大。原来整个医院也只有几部电梯,现在一幢楼上就能到25部,每年仅电费一项就近30万元,维护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把腹腔镜手术用钳子就3万多元,用不好可能1次就断了,而一台手术的收费也只不过4000元,结果十几台手术也挣不回一把钳子来。穿刺针100元/根,器械护士打包时不注意,用不几次就没尖了、断了,更新维修费用就上去了,哪儿指望能挣钱。

“医院每收入100元,最多能有0.5元的利润就已经不错了。”这位院领导说,这在省内还算经营好的,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就整个行业而言,扣除人力、消耗等统合成本,平均利润率均在5%以下,属于“微利”。

数万元一把的手术钳,用1次就扔

当前公立医院“微利”根源在于管理方式的粗放和低效。山东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王建认为。

“手术室管理混乱,医生、护士责任不清,浪费严重。”据省直某大医院主任医师介绍,一些高值耗材,本来应该低温灭菌的,放到高压锅里了,结果电池蒸坏了,几万元的东西不能用了,也没人追究;几万元一把的手术钳子,如果精心使用,反复消毒后,用30次没问题,结果往往用不到两次就坏了,扔掉了,成本马上就高达万元以上,没有了医生就申请购进新的,没有分析“是操作不当,还是质量原因”的管理制度,断就断了,领导签字同意,没有哪个环节管控,跟医生、护士利益没有任何关系。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成本没有体现,对于纱布、吸氧、空心管等低值耗材,更是“用起来跟不花钱似的”,浪费无数。

一些医生、护士甚至利用这些漏洞生财。省直某大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士长,用透析柱10个,出库单上竟然只显示1个,甚至过期半年的透析柱还在用,不给来做透析的病人办正式手续,坐收200元现金完事,直到本科室护士联名报告,才案发。一个医生一年内竟然能领出35把手术剪刀;搞介入的医生,甚至拿着从仓库里领出的管子出去挣钱。

医院不计成本,后勤管理混乱。省直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坦言,行政后勤人员。社会化服务后,原有的人员并没有减少,还养着,甚至反而增加了,成了独立王国,“利益社会化”。后勤管理人员也成了坐办公室、不干具体活儿的“工头”。2007年医院物业招标后,保洁公司“低价进,高价出”,又巧立名目,让医院在招标价之外“加钱”,不然就不合作。

医院后勤成了巨大的“黑洞”,甚至养了一批“败家子”。一位副主任医师直言,“进医院20年间,没发现有一天不在建设、施工,刚砌起来的墙,明天就推倒,刚铺好的水泥路面,还没完全凝固,就砸了,又扒开……当初的决策是否失误?没长远眼光,或没经过科学论证?大施工、小施工,天天折腾,天天在‘烧钱’!”

没有成本核算的机制,甚至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缺少了职业素养的引领和主人翁思想,很多人甚至把医院当成资源、“肥肉”来开发利用。

后勤部门维修不积极,买东西最积极,而且啥贵买啥,甚至经常“上午通知,下午就能到货。”据省直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护士长介绍,只要搬家,就买新家具,沙发都还新着,就整车整车地当破烂往外拉,没有一个当成自己家里的,让人心痛;很多东西,坏了,就扔,就打报告买新的,根本没有维修那一说,更不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买进来的“新货”又往往只是个“皮光鲜”,质量并不过关,买来的茶几,一巴掌竟能拍出个裂缝来;布艺沙发用了不到2年,面料就开始脱线,跟糟了一样……类似的浪费无数。

高额费用转嫁病人

“这些钱哪儿来?除了政府拨款,就是病人缴费,最终多数还是转嫁到了病人身上。”省直某三甲医院李斌教授指出,医院病人数有限,又要增加费用,维持“微利”运转,就只能在多检查、多用药上动脑筋:本来做个胸透就完全能明确诊断的疾病,现在一些医院都开始要求一律拍胸片,甚至还要CT、磁共振都做一遍;一些外科手术科室病人的药占比例竟然高达70%。

“一瞬间近2000元的东西放进去了,却不知病人还能不能活到2个月,真让人无语。”据李斌介绍,一个晚期卵巢癌病人手术,竟给放入了3块止血纱布(单价300元左右)、2支防粘连剂(单价400元左右)。治病,只要不是治疗必须的,就不该用。这么些异物放进去了,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增加了发烧、感染、不适等发生的几率。

再就是拆项收费。卵巢癌手术,最多2个项目收费,肿瘤减灭术和大网膜切除术2项收费,而一些医院为了多收费,这个病灶切除、那个切除,分成多个项目,本来3000元的手,费用一下翻番。

没有病人,硬留病人,只注重床位使用率,不注重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有意识地延长住院时间,不仅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得到的也仅是虚假的“繁荣”。据李斌介绍,病人入院后,医院收费的“大头”主要集中在手术前1—2天、手术当天和术后1—2天,期间手术、检查、治疗费等是含金量最高的“黄金时段”。平均多周转2—3个病人,一张病床就等变成了二、三张,实现了几张床的使用率;周转慢,病人入院7—8天还不给手术,或者是术后1周多还不让出院,医院就只能收床位费、护理费,医院并没有多挣到钱,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一些恶性肿瘤,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8天就能出院,不仅住院期间费用减少,患者恢复劳动时间也明显缩短,医院也赚到了应赚到的钱,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盖楼、扩床、买设备容易,管住跑冒滴漏,却不是一日之功,也普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李斌指出,医院更应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效率上做文章,“盖楼、买设备是政绩,但不如多收、快治,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更实惠。”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公立医院  医疗设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