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02 11:02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报
卫生部日前发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还透露,协会正考虑制定一些行业内部的测评,或参考快递行业制订“黑名单”,并建议建立类似国外“污点记录”的医风医德不良记录。
将有污点的医生拉进“黑名单”,其实是一种批评,这种批评首先是可靠的。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机构,这个机构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去鉴别医生某些行为的性质,比如过度医疗。还比如,医生是否在为药企代言说话,将错误的信息及商品强行推销给公众。否则,如果仅仅是纠葛在“收红包”这种低级错误上,那可能太大材小用,也会令这种“黑名单”的效力大打折扣。
当下,公众太需要这种专业的批评,它是一种“中国好声音”。能够借助专业的力量,甄别出那些糟糕的医生,通过曝光的方式,令其受到应有的惩罚。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批评带来的后果可以是严重的,如果一位医生污点被记录,上了“黑名单”,肯定会对之的职业生涯造成很大的伤害。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高质量的批评以及行业自律在当下还是一种极其匮乏的资源。
为什么网民推出的“医生红黑榜”人气长年居高不下,受到人们的疯狂点击与追捧?为什么一些媒体“忍无可忍”,屡屡对一些有执业污点的医生放炮?因为公众有这种强盛的现实需求。按照基本的常识,越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就越需要高质量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从业者工作的质量与具备更自律的职业素质。但遗憾的是,对医生执业行为的评价还很欠缺,这种欠缺才倒逼出了这种种不专业的批评。
当前的现状是,虽然通过曝光的方式清理了一些害群之马,大快人心。但与此同时,它也有可能带来误伤,在信息资源不足与评判资源不给力的前提下,制造冤假错案,把某些表现正常的医生也拉黑,制造不公平。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行业协会如果再不站出来发声,主持公道,为公众提供一些客观而可靠的批评,实在说不过去。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又是非常微弱的。这个协会负责人透露,这种做法现在还只是在某些医疗“小行业”推行,而且这种名单也不对外公布,只是悄悄地向内公布。 要让这种“中国好声音”变得强大,还需要政府更积极地赋权,让行业协会主动而积极起来,发挥行业自律的功能,让公众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也可以为政府减轻卫生监管的压力。毕竟,一个行业自律水平高了,对政府而言,对社会而言,肯定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