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深圳医疗市场最开放 68家民营医院数量已超公立
深圳医疗市场最开放 68家民营医院数量已超公立
  • 2012-07-27 13:32
  • 作者:佚名
  • 来源:深圳新闻网

深圳是目前全国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深圳建市30多年来,民营医疗市场从无到有、从鱼龙混杂到规范有序直至目前的活跃繁荣,这当中折射出来的是深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

深圳市卫人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共有民营医院68家,公立医院53家;民营医院所占比例为56.2%,而全国平均只有15%。2011年,深圳民营医疗机构完成了全市逾25%的门诊工作量、16.7%的住院工作量,而全国平均仅为3.28%。

深圳一家民营医院的白衣天使在培训诗朗诵

 

一位医生正在与患者一起商讨治疗方案

深圳民营医疗发展之路

被逼出来的改革

1979年,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当时常住人口不到3万的特区,由于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一下子进来百万建设大军。人口激增带来了诸如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深圳卫生30年》里这样记载着:1979年,原宝安县只有62家卫生机构,病床597张,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千人。“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处于全国县级落后位置”。

当时的深圳正以“三天一层楼”飞速发展着。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同时凸现着两大不协调“音调”:外伤不断、蚊虫肆虐。

缺医少药、疟疾流行,不单是当时深圳医疗卫生界面临的难题,还严重影响到了整个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仅靠政府的力量根本无法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现实的窘迫逼着深圳改革:创新办医模式、拓宽办医渠道,吸引外地医疗资源来这里安家。

1986年,“大医”郭春园带着“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从河南郑州南下深圳,创立了平乐骨伤科医院。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深圳市政府邀请,由梅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以泌尿外科为重点的中山医科大学深圳医疗中心。深圳流花医院、华侨城医院、香蜜湖友谊医院相继落户深圳……

“外引内联”、放开市场缓解了深圳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扩大了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覆盖面。随着政府办、合办、民营卫生机构的投入使用,深圳医疗卫生逐渐走出“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的困境。

“深圳是个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按照常住人口配置的公立医疗资源,肯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所以在深圳医疗市场缺口极大。”市政协委员张俞强表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大城市不同,深圳的民营医疗在市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

整顿医疗市场 从3500家到300家

上世纪90年代初,特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国各地的建设者蜂拥而至,医疗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医疗机构是‘挂靠’的。”历任卫生监督处、医政处负责人的市卫人委副巡视员谢若斯说,一家小小的区级医院甚至挂靠了十几家小诊所。“最‘鼎盛’的时期,全市民营医疗机构超过了3500家。”

民营医疗机构良莠不齐,医疗市场混乱不堪、医疗事故频频发生。1996年,多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议,严厉整顿医疗市场、规范医疗行为。

“时任市卫生局局长周俊安上任后‘第一把火’,就是全面整顿民营医疗机构。”谢若斯表示,第一步是严打“黑诊所”,所有挂靠单位必须全部脱离;第二步是收紧审批权,所有民营医疗机构均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为此,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医疗机构专家评审委员会,由35位管理、医疗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们评估原有的医疗机构是否符合资质,再重新审批、登记。“评审委员会不仅提高了审批的专业性,更避免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

随后,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若干规定》,这也是深圳第一个涉及民营医疗机构管理的正式文件。随着政策的收紧、门槛的提高、审批的严格,深圳民营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幅缩小。2000年,深圳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降到300多家。

政策收紧不是为了打死,而是为了规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从3500家到300家,深圳的民营医疗市场似乎从波峰走入了波谷,但就在由放转收的过程中,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正在酝酿。

堵疏并举 根治“黑诊所”

“黑诊所”曾是深圳医疗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症。整治“黑诊所”,深圳一直是两手抓,治标也治本坚持高压严打是治标之策,发展社康中心则是治本之路。

1996年,我市率先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服务半径,制定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发展规划。以全科医疗为服务模式,通过社康中心为居民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等“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

随后的13年里,深圳发展社康中心的脚步一直没有放缓。2006到2008年,市政府更是连续3年将铺设社康中心网点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截至2009年,全市建成了625家社康中心,基本覆盖了全市每一个社区。社康中心一方面让市民“小病不出社区”,另一方面最大程度挤压着“黑诊所”的生存空间,给予“黑诊所”致命一击。

人人都有出路,合法的大门敞开。2006年,深圳对持有原《广东省农村卫生站办站许可证》的乡村医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通过合法程序申报转型为个体诊所或门诊部。在工业区建设一批方便劳务工就医的社区医疗服务站,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管理。这一时期,我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将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扩大到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

卫生部领导在深圳调研后说,这种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圳模式,完全体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医方向,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示范作用。

紧抓“医疗安全”这条生命线

“管理要上水平,素质要起变化。”谢若斯认为,深圳在民营医疗市场管理上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一碗水端平”,统一准入标准、服务标准、监管标准,在行业管理上打破公立、民营的界限。

深圳一直坚持,要在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医疗机构的共同发展。而发展必须紧抓“医疗安全”这条生命线。

1999年,我市出台《深圳市基本医疗管理制度》、《深圳市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和《深圳市中医常见病症基本诊疗规范》,使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规范医疗制度的城市。不论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大家都有章可循。

2002年,深圳在全国首先建立区域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质量评估制度和质量管理责任。这个针对全市所有开业满一年医院的“大考”,不在于成绩,而在于指导医院平时应该怎么做。专家评估过程中会出具详细的督导意见,医院收到后必须在10天内立即整改、培训相关人员,之后才能再次验收通过。

2006年,深圳又率先对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年度累积计分制度,并将医疗机构记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相结合。对于年度累计记分达到20分的,给予暂缓校验的处理,同时给予医疗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行政处罚。

不良计分制的影响不仅仅遍及业内,卫生行政部门还定期将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和扣分情况向社会公布,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

包括民营医疗机构在内,要想在深圳生存、发展,就必须恪守这样的市场规则:靠实力生存,凭质量发展。这就是深圳医疗市场发展的“金钥匙”。

借力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始终对民营医疗保持开放、透明的态度。

2000年后,市政府多次对《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若干规定》进行修改,每次都在减少限定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最后几乎改无可改。2009年,深圳决定不再修订《若干规定》。2010年12月,市人大废止了该条例。”市卫人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说,套在民营医疗机构身上的“枷锁”被彻底砸断。

今年7月2日,宝安区门诊部和诊所的审批权正式划拨区卫生行政部门。廖庆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我市出台此项规定到最后一个区完成,经历了2年时间,代表我市社会办门诊部和诊所的行政障碍已经彻底消除。”

2010年,市卫人委出台了《深圳市2010~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这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中,非常少有的成文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廖庆伟说。

宝安区龙华街道民生妇科医院投资人陈天新曾在辽宁、浙江等地投资过民营医疗机构,但最终还是选择在深圳发展,“这里医疗市场开放程度很高,而且市场大,很有吸引力。”

陈天新说,在深圳,哪里能开医院,哪里能开门诊部都可以上网查询。不论何种医疗服务技术资质,只要你符合条件,经过审批就能办理。“其实越开放,市场越有序。”陈天新说,深圳的民营医疗机构都是有牌有证的,政府也鼓励大家做大做强,经营者想的都是如何通过规范经营谋得更大的发展。

“民营医院不可能像公立医院一样动辄投入数亿元,所以我们引导他们办市场需要的专科医院,拾遗补缺地走高端化服务之路。”廖庆伟说,深圳一直借市场的力量推动民营医疗市场的发展。

社会需求是民营资本的投资风向标。近年来,深圳市场对妇幼诊疗服务需求量很大,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和美、远东等大型民营妇儿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民营医疗机构需要扶持。怎么扶持?一是消除歧视,二是主动提升。”廖庆伟表示,近年来,深圳在职称评定、课题立项、重点学科设置等方面都刻意向民营医疗机构倾斜。

2009年,中山泌尿外科医院成为了我市唯一一家被授予“深圳市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的民营医院。目前,我市获得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共只有5家,其中一家就是民营的深圳华侨医院手外科。

沃土育娇花。从深圳出发的博爱医院已发展为一个大型民营医疗集团,目前在包括深圳、上海、广州、南昌、长沙、杭州等6大片区拥有30多家大型医疗机构。

在多项措施的正面刺激下,“十一五”期末,我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增加73.3%,全市社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数占全市总数的28.2%,床位数占全市总数22.5%。

2011年,市卫人委出台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15年,民营医疗机构占全市医疗服务市场份额提高到30%。

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告诉本报记者,未来5年内深圳将新增7家三级医院,覆盖华为科技城、龙城、龙华、沙井、大浪、平湖、葵涌等片区。这7家新规划的三级医院,都将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来投入。届时政府将向国内外投资集团和国家级医疗专家团队积极推介,目的是将其办成高端三级甲等民营医院。深圳的想法是,如果社会资本不足,或者无人投资,再考虑由政府来“兜底”投资运营。

“不是让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打擂台’,而是可以‘独家经营’。”廖庆伟解释,在目前还没有三级医院的片区,公立医院完全留出发展空间,让民营资本进入。

按照深圳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深圳,还将着手进行公立医院改制。“政府集中解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其余的允许民营资本运作。”

近年来,深圳在职称评定、课题立项、重点学科设置等方面都刻意向民营医疗机构倾斜。民营医疗,在深圳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志娟 TEL:(010)68476606】

标签:深圳医疗  民营医院  公立医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