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厦门: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慢性病管理这项艰巨工作
厦门: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慢性病管理这项艰巨工作
  • 2012-07-03 09:53
  • 作者:中可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谢小平

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谢小平


HC3i独家报道在新医改中,“厦门模式”一直是个被推崇的名词。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四个字更多地表现在大医院上,在卫生工作的第一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怎样呢?为此,HC3i记者专程赴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采访调研。

该中心负责人谢小平主任介绍说,“厦门模式”在社区卫生工作中,也很深入。据介绍,该中心覆盖常驻人口3.7万,连同流动人口一共4.5万人。在厦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归口相关医院管理,中华社区中心归厦门第一医院管理,第一医院是法人。

这样管理的好处是,社区和医院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双向转诊非常方便。此外,谢主任还介绍说,由于医院和社区使用的是同一套检验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病人可以在社区中心抽取检验样本,样本被送到医院检验,检验结果自动传回,非常方便患者。此外,社区还负责预约CT、MR等检验,且费用比直接去医院便宜7个百分点。

加之有第一医院的专家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社区中心来看病。但接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两千平米的空间,一共37个人的中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应对那么多的候诊者呢?谢主任介绍说,目前医院每天门诊量在800左右,高峰时候突破1000人次。“我们的内科医生就4个人,但一天接诊量600多人,压力可想而知,”他说。

更重要的是,不像大医院专门应对诊疗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另外一块重点工作要做,那就是公共卫生服务。以前,这块工作和医疗服务是分开的,2011年合并一起以来,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实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除去预防接种这种相对简单的工作,谢主任说,社区中心最重的任务是如何进行慢性病管理。中华社区是个“老年人社区”。因为地处老城区,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城郊买房子,造成该社区常驻人口中,有1万多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

在所有慢病管理中,谢主任介绍说,他们社区发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这部分人占整个人口比例的5%左右。为了给这些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该中心不仅提供免费的血糖检验工作,还组织专人对这些患者进行咨询和辅导。此外,厦门市卫生局正在开发一个慢病专管理系统,预计下个月可以试运行。

谢主任介绍,该系统记录了慢病患者的各类数据,甚至包括生活习惯。系统可以将患者的检验数据从检验设备直接输入存储到患者的病案中,并实时监测患者的各类指数已经用药情况,当患者的血压、血糖、药品耗尽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过手机短信通知患者来中心检查。

为了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厦门市正在装修“健康小屋”,以方便居民进行自助式免费体检。这样,数据来源的问题就解决了。

服务的周到,也使得医生面临很大压力。接待一个慢病患者,要10分钟。谢主任说,对这些患者要苦口婆心地讲吸烟饮酒的危害,但个人习惯很难改正。“新加坡有句话——个人健康个人负责。中国居民也要有这种意识。”他说。

据悉,该中心去年营业额1000多万元(其中60%是药品营业额)。去年,厦门每位市民去社区均有500元的免费补助,目的是鼓励他们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体检和就诊。

谢主任介绍,一个新的办公地点正在装修,届时一个医生一间诊室的目标可以达成。

在谈到信息化工作时,谢主任介绍说,目前,没有信息化就难以开展工作。中心除去病历是手写的外,包括处方系统在内的其他工作,都实现了电子化。中心还计划配备一部分平板电脑到服务站点,以方便医生到家庭进行咨询和诊疗。

【责任编辑:少常 TEL:(010)68476606】

标签:厦门  思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