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7000万铺就武汉总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之路
7000万铺就武汉总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之路
  • 2012-06-05 17:03
  • 作者:余敏 刘宇 李锐
  • 来源:湖北新闻网

6月5日,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举行,300多名医院院长、信息化建设专家齐聚一堂,一睹全军数字化医院的雏形。院长浦金辉深有感触地说:“数字化是推动医院转型发展的翅膀,是卫勤保障力的倍增器。”

7000万元引发的思想震荡

就在4年前,由于医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患者抱怨看病难、医生诉苦看病累。党委“一班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请中外专家把脉,到知名医院参观见学,对照先进找差距,积极寻求医院发展出路。

2008年年底,院党委经过反复思量决定:顺应医院发展潮流,向数字化进军。预计累计投入达7000万元。这一决议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医院网的“决策论坛”就此事一天跟帖1000余条,反对意见摆上“一班人”的案头:7000万的投入太大,且不一定有效,还不如多买几台设备、多盖几栋大楼……

面对质疑,医院党委“一班人”没有退缩,他们坚信:数字化建设是医院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引导大家转变观念,在院内网“决策论坛”上,政委刘铁桥实名留言:2008年抗震救灾,道路中断、通讯中断,因为有远程会诊车,提高了医疗救治水平,挽救了无数受伤群众的生命,同时,保持了前方与后方不间断地通信联络。

院周会上,副院长樊光辉向大家介绍首个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情况:“一卡通”系统投入使用一年来,排队现象大大减少,日门诊量增长了一倍,门诊病人满意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医院分批组织中层以上领导赴全军数字化建设先进医院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信息化的无穷魅力:通过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开具处方、书写病例、查对医嘱、调阅影像检查结果等完全实现“网上诊疗作业”;通过辅助决策系统,院领导凭借方寸屏幕,随时能查看掌握人员变动、药品流动、经济收入、医疗质量、收治周转、医德医风等全院所有临床资料和工作动态。

在院党委的引导下,大家心中的问号拉直了,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全院共识。深夜时分,刚刚做完急诊手术的神经外科老专家马廉亭正在电脑前敲打,73岁高龄的他每晚都在办公室练习1个小时的电子软件操作。如今,门诊医生已全部实现诊疗的“网上作业”,平均年龄58岁的老专家们也不例外。

7000万元引发的思想震荡逐渐平息,一个个信息化项目陆续上马,一串串发展成绩令人惊喜:4年来,医院军人没有增加,日门诊量从3000增长到6000,床位从900增长到1800,年收容量从3万多增加到7万多,医疗毛收入增长3倍。

从边缘到中枢的地位升级

4月中旬,某部战士李晨训练时突然晕倒,卫生员紧急处置仍不见效。

“让总医院的医生看看!”卫生员小张边说边从医务室推出个“新家伙”——半个人高的移动架上放置着两个电脑屏幕,中间还夹着一个摄像头。这是移动远程急救工作站。

卫生员立刻开启与武汉总医院联通的远程医疗视频系统。“请告知病情,并在右边屏幕上输入病人的ID号。”只见,医院急诊ICU值班主任唐忠志通过视频查问了战士李晨的情况,并调阅出李晨病历档案。

“把伤病员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毛巾冷敷。注意你的右屏幕,该伤病员档案显示其有低血糖史,应少量喂服葡萄糖水……”唐主任指导卫生员实施紧急救治,李晨转危为安。

目睹李晨救治全过程,连队战士拍手叫好,指导员小陈更是感叹:“这几年,总医院把远程视频会诊系统联通到我们基层连队,官兵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大医院的专家,如今,开通了移动远程会诊工作站,我们基层官兵的健康有了贴身保障。”

李晨的远程救治经历仅仅是武汉总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个医院刮起一场强大的数字化风暴。医院先后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信息中心,配备了两个国家A级标准机房、多媒体培训教室、高清远程会诊中心和卫勤指挥中心等,信息点覆盖了医护、政工、后勤、药品、物资等各个层面,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化、医学图像数字化、信息采集无线化、数据传输无纸化、安全监控可视化的格局。

“几年前,我们信息科还是个边缘科室,如今,却成了医院的神经中枢。”信息科主任郭雪清有感而发。4年来,上级给武汉总医院配备了50多个信息系统平台,他们充分利用并积极拓展系统相关功能,自主研发了30多个子系统,如今,医院已有90多个应用软件、7000多个信息点在网上运行,同时,还构建了内网、军网、卫星网和专网4大网络,形成上连战区、总部,下连基层卫生机构,平时能连地方医疗单位,战时能连卫勤指挥中心的网络化应用平台。

数字化建设惠及基层患者

家住江夏纸坊镇罗先生(化名)颈椎疼痛到总医院看病。赶到骨科门诊时,候诊室座无虚席,罗先生估摸着至少要等1个小时才能排上号。

“请到这边刷卡挂号。”导医员指示罗先生在自助挂号机上挂号,没想到卡一刷完,自己的名字便显示在屏幕的最前面。“早上8点05分,你已预约挂号。”蹊跷!那时,他正在来医院的路上。原来,女儿已经通过114预约挂号系统为罗先生预约了个专家号。

进入诊室,骨科主任蔡贤华教授边询问罗先生的病情边往电脑里输入他的ID号。“半年前的摔伤怎么没来复查?”罗先生纳闷,半年前的纸病历自己早不知放在哪里,医院电脑却存了档。

仅凭就医卡一刷,检查优先做完。不等罗先生询问结果,检验师便告之,“不用取片,医生能从影像库里调阅你的胶片资料。”

回诊室,“片子显示,颈椎没有变形迹象,你是颈周边软组织扭伤,涂点跌打扭伤散,做一个星期的理疗,看效果,及时复查。”蔡主任迅速拟好医嘱。

到药房刷卡取药,不到半分钟,药房早已接收到处方,并配好药。

“以往看病半天还做不完一两个检查,如今全流程不到1小时,效率高多了!”罗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自助评价机上给了蔡贤华教授按下“满意”的评价。

医院数字化,患者得实惠。“住院还发电子书,就医流程、专家介绍、健康手册、音乐电影应有尽有;不用下床,用遥控器就能通过多媒体电视点菜定餐……”在普外科1号病房住院的驻汉某部战士小彭正通过远程视频,向部队领导和战友汇报自己的住院新闻。

“去年,医院在军人病房安装了远程探视系统,远隔千里的官兵随时都能与战友面对面进行沟通。”普外科护士长张敏介绍说。

近年来,医院面向部队官兵及老干部成立了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中心,开设了网上心理咨询、视频会诊、专家授课等服务,使执行特殊任务的官兵和老干部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家远程健康监护、健康管家服务和就医咨询。

去年,一名老干部突发胸痛,医院紧急启用远程急救ICU系统,专家远程诊断老干部为左心室大面积梗塞,并通过3G网络指导医务所人员转送老干部入院,同时,通过指挥中心GPS掌握救护车行进情况。院内提前做好各种抢救准备,老干部入院后,第一时间进入“急救绿色通道”,不经急诊科,直入手术室,因抢救及时,老干部顺利康复。

数字化卫勤直达保障一线

卫勤指挥中心,将前方与后方无缝连接;专家身处后方也能为千里之外的官兵进行手术指导;在信息系统支撑下,战场救治以“秒”计时……四通八达的数字化系统带动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大幅跃升。

“道路中断、通讯不畅,请指挥中心告知保障部队位置。”医疗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发出呼叫,卫勤指挥中心打开GPS,很快锁定保障部队的地理坐标,并向医疗队提供了周边可用卫生资源信息。

日前,在全军医院数字化建设研讨会演示现场,笔者看到,依托卫勤指挥系统,医疗队在通信盲区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动态掌握周边体系医院分布、人员、药品、设备等情况,实现精准指挥。

野战医疗所所长陈利民告诉笔者,野战医疗信息化建设,使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实现了新跃升。医院将信息技术融入野战医疗所训练和保障,建立野战医疗局域网,把医院平时固定的医疗数据库、专家库、战伤救治的各类医疗信息和信息管理系统,安装到卫勤指挥车、野战急救车、野战手术车里,研发了野战医疗所信息管理系统,将战备、应急突发事件、抗险救灾等40多种预案及人员编成、战备物资、卫生设备等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人员编成模块化、物资管理动态化、卫勤指挥网络化。

“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医院卫勤保障的‘生力军’。”政委刘铁桥告诉笔者,2011年援外医疗中,医院运用远程会诊模块指导军医组跨洋手术30多台,成功救治加蓬病人1000余人,赢得国际赞誉……

“全军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单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军后勤训练先进单位”……一枚枚闪亮的奖牌是医院建功卫勤保障战场的战绩,也是数字化的硕果。

盛夏的练兵场,惊心动魄的营救接连展开:“伤员脊柱受到重创,生命体征极不平稳,申请远程会诊!”手术组将请求发送到卫勤指挥中心,远程会诊系统片刻便将前后方连到了一起,手术组与后方医院实时传输野战病历和视频图像,在可视条件下成功手术。演练现场,笔者还看到,信息化保障平台与野战救护车实现无线连接,各种救护方案制定、人员抽组和药品器材调拨,都在指挥员输入指令的瞬间完成。
 
 

【责任编辑:焕东 TEL:(010)68476606】

标签:数字化医院  一卡通  医院信息化  7000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