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远程医疗在中关村先行发展纪实(2)
远程医疗在中关村先行发展纪实(2)
北京市财政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纪实
  • 2012-04-12 11:05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海纳医信

用技术实现远程医疗

经过多年发展,在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中关村聚集了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关村现代服务业总收入为9410.4亿元,同比增长25.7%,占中关村总收入比重59%。截至2011年11月,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9667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2.5%,同比增长19.5%。

服务业主导的中关村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总部经济特征和高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在研发设计产业方面,中关村更是独具优势。

海纳医信就是凭借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远程医疗的普及应用。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加大了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出台多种政策确保广大群众有病可医,远离“看病难、看病贵”。好的政策环境也给了海纳医信这些致力于医疗事业发展的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董事长崔彤哲在谈到远程医疗时说,“我们解决的是医有所效问题,有了这套系统,基层做了一个X光检查或B超检查或心电检查后,医生可以写出诊断意见,一键上传到县医院,相当于通过拍片和报告放在了乡镇,审核放在县里,如果当地医生看了县里专家意见又不太理解,双方可以通过系统随时进行音频、视频交互。”

崔彤哲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乡镇医院拍片、写报告、县里审核这一流程,变成国家基础卫生体系里一个确定的标准流程,对中国整个医疗体系影响将是深远的。

崔彤哲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在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远程医疗针对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在更高的层次探索市场化的远程医疗服务运作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医疗服务规范和标准。作为首批项目启动试点,远程医疗将大幅减少异地医疗产生的支出。

实践也证明了崔彤哲的想法。2011年7月15日至7月16日,在卫生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青海省卫生厅在青海省西宁市、海南州、及贵德县隆重启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青海“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海纳医信承担了北京大学“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与会诊平台的建设任务。

依托该系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为贵德县的一例脑神经疑难病例进行了现场会诊支援,为患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及治疗意见。青海省人民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以及贵德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及医生通过互联网,在各自的医院参与了这次会诊。海纳医信远程诊断会诊平台的实时、高效,以及国际领先的多方音视频、高保真医学影像实时互动会诊技术,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据介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目前已经跟国内多个边远地区及基层医院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支援青海是北大人民医院首次在“医疗共同体”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服务。在将来,依托海纳医信的远程诊断会诊平台,北大人民医院将会将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会诊服务带给更多的边远地区。

除北大人民医院外,海纳医信还为北京多家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城乡医疗全覆盖。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远程医疗  医疗改革  政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