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双向转诊为啥“转”不动?
双向转诊为啥“转”不动?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 支持率很高实践却很难
  • 2012-03-29 10:56
  • 作者:佚名
  • 来源:今日早报

马上就到清明节,家住御跸社区的张大妈和老伴计划回老家东阳去扫墓,不巧的是老伴感冒咳嗽了。昨天,张大妈拉着老伴到家门口的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社区服务确实方便,到医院看病还要转车。但社区里的设备太少了,想给老伴做个心电图也没设备,更别说手术后康复了。”张大妈对记者说,他们去社区医院也就配个药什么的,稍微重点的病肯定往大医院挤。

和张大妈有着同样想法的社区居民还真不少。

2007年,作为缓解看病难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卫生部推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小病先在社区医院诊断,大病由社区医院转向大医院;在大医院接受治疗完成后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但在新医改进展到公立医院改革破冰阶段的今年,“双向转诊”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地“转”起来。

张大妈夫妇的看病烦恼

今年71岁的张大妈和老伴都是老一代大学生,退休后的生活很安逸,上个月到舟山玩了一趟,前两天还到十里琅珰爬山,健康是他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过年前,天气变化有点大,老伴时不时咳嗽几声,因为怕麻烦,一直没有去医院看病。

“看病太麻烦,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也不想麻烦子女。”张大妈还记得上个月到某三甲医院看病的经历,转了两趟公交车,天又下雨,好不容易挂上号,因为人太多,也没有办法和医生多沟通。

因为这次经历,老伴总是推脱,不想去医院看病。前天早上老伴起床后,感觉喉咙特别难受,全身也没有力气,张大妈就拉着他到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让潘雪凤医生给他看病。

“我们有时候住在这里,有时候住在保俶路的女儿家。感觉潘医生的服务最好了,我们家里楼道上都贴着她的联系方法呢。”张大妈一进门就夸起了潘医生的好。

当潘医生听说他们烧菜在用火腿的时候,建议他们少用点,火腿盐分太高,不利老年人的血管。“喝双黄连的时候,可以在喉咙里含一下,有滋润的作用。”潘医生说。

“年纪大了,就想看病方便点,如果不是这次要回老家扫墓,老伴还不肯来看病呢。我们老年人看病就两个要求:方便,能看好病。社区是很方便,但是许多基本的设施太少了,连验个血、查个尿的设备都没有。”张大妈遗憾地说。

社区医院支持率很高使用率较低

前天下午,记者在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蹲点,许多居民听说本报的调查后,都说问到了他们心坎上。

“这个调查很好,社区医院服务真的不错,但是在社区服务力量上,还不是很完善。”今年58岁的储先生正在社区医院里挂盐水,这两天天气变化,他有点感冒咳嗽,平时挂盐水他都喜欢到社区医院,因为社区里方便。但是这次为了一瓶名为头孢西丁钠的消炎药,费了不少周折。

“这种消炎药,小的服务站没有,只能到上一级医院去调,但上一级医院每个月也有配额限制,去调的时候配额已经用完了。最后多方努力,才调到了药。”储先生摇摇头说,头孢西丁钠也不是什么高级药,却要这么麻烦,如果以后动手术要来社区康复,还是有点犹豫的。

今年65岁的沈女士两个月前置换了关节,做完手术后,一度想回家休养,但是因为社区医院没有康复锻炼的地方,就到疗养院康复了两个月,至今还不能坐起来。“社区医院的场地太小,康复锻炼的项目要场地,现在的社区医院里都放不下的。”沈女士说,“如果社区里有康复的场地,动完手术我还是喜欢回社区的,毕竟社区离家近。”

记者就社区医院信任度的问题,在杭州下城区、江干区以及下沙经济开发区,发放了52份调查问卷,发现40名受调查者都知道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的位置,而且这些社区医院都只需要5到15分钟就能步行到达,非常便捷。接受调查的人年龄从22岁到72岁都有,其中大半的人都到社区医院看过病。

在受调查的52名市民中,87%的人表示社区服务理念很不错;但是50%的人表示只会在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的时候,选择到社区医院看病;31%的人觉得社区只适合去配药。

在被问及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差距在哪里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社区医院的设备不够先进,其次是觉得社区医生的力量不够强,最后是觉得社区的药品种类太少。

一些大医院放弃双向转诊

从2007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就推广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一家三甲医院需要和三家社区医院建立联系。但是从推广以来,双向转诊的进展并不如人意。

记者昨天从某省级三甲医院里了解到,双向转诊在他们医院已经基本停止。该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和社区医院建立了联系,而且还派专家去社区医院坐诊。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互动下来,双向转诊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运转起来。

“社区医院积极性不是很高,觉得我们的医生去他们那里是抢生意,而我们的医生到社区医院里坐诊,也感觉施展不出本领。”该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医生培养模式都是专业化的,许多诊断需要依靠设备来辅助判断,而社区医院里并不具备这些检查设备,病人还是需要跑到大医院来做检查。反复几次后,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双向转诊缘何转不动

双向转诊的基本内容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通过分级诊疗的办法,分流一些患者,让看病不再难。遗憾的是,这个美好的设想实践起来非常难。

作为基层卫生站的站长,潘雪凤长年扎根在基层,几年前还被派到英国学习全科医生的经验。她觉得双向转诊转不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看病盲目性太强。

“英国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真正做到了健康守门人这一职责,每一个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转诊。”潘医生说,这和英国当地严格的看病区划政策有关,社区居民只能在该片区的社区医院看病,每年年初,政府都把每个居民的医保划拨到各自片区,如果居民跳出这个片区去看病,就需要自己承担医药费。

而国内医保在各家医院都能看,许多人在看病的时候还持有这样一个信念:看病一定要看最好的医生,好医生都在大医院里。这也直接导致大医院的专家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在看小病上。

“患者看病有一定的盲从性,他们在选择医生的时候,常常只看医生的名气,觉得名气越大,就越能看好病,其实看病应当找最适合自己的医生。”浙大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徐翔说。

双向转诊还需大医院“下放”一些资源

在双向转诊的探索上,浙江医院和浙医二院都进行了各自的尝试。

“随着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当住院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双向转诊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浙江医院副院长黄勍栋介绍,从2007年开始,医院就在和西湖区以及景区的社区医院进行互动,至今已经和13家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模式,每年初诊病人中20%是从社区医院流转上来的。

在社区医院的流转上,黄副院长觉得体制上要畅通,医院设立了专人负责双向转诊的工作。

对于这个想法,浙医二院也深有同感,从2007年开始,他们已经和16家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关系,2011年从社区医院转上了508名患者,转回社区的达到2594人。但这个数据,和医院庞大的就诊量和住院量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推动双向转诊的力量,浙医二院门办主任徐翔说:“除了专人负责,在目前国内还无法对医保进行划片的现实情况下,大医院吸引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转诊的一个推动点就是专家号。”

“我们会把专家的特长都发给社区医生,让社区医生通过我们医院的信息平台挂号,目前我们已经把15%的专家号放到了社区。”徐主任说,这些号只能通过社区医生才能挂,这使得许多挂不上号的居民感觉社区医院确实很便利,慢慢的也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

“我觉得双向转诊要转起来,需要大医院放弃一些资源,比如下放一些专家号。而且为了让社区居民能够回到社区康复,我们也在筹划一个远程照顾的模式,让医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徐主任说。

浙江医院也在开展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上周还专门邀请台湾耕莘医院的专家,给社区医生讲解老年人照护的课程,增强社区医院的医护力量。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