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3-13 11:01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报
“当时想,能拨给卫生项目3亿元,就很高兴了;如果拨给7亿元,那就十分高兴。”结果,省长办公会开完后,面对当年财政增收的35亿元中,划出11.55亿元用于卫生惠民建设的大“蛋糕”,福建省卫生厅厅长陈秋立“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高兴了”。惊喜来得太快,责任感也持续增强。
前所未有——“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高兴了”
2月21日,陈秋立翻开笔记本,找到去年11月12日的日程记录。那天,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省长办公会,下定决心要从当年福建省财政增收资金中抢下一块“蛋糕”。“当时想,能拨给卫生项目3亿元,就很高兴了;如果拨给7亿元,那就十分高兴。”结果,会议结束后,陈秋立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安排,“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高兴了”。在那次会议上,陈秋立得知,在省级财政2011年增收的35亿元中,将有11.55亿元用于卫生惠民工程项目,用于全省医疗机构扩充床位资源,尤其是弥补儿科、妇幼、精神卫生等机构的床位短缺。
“这笔资金从绝对数额上来讲不是很大,但从分配比例上,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对民生工程,尤其是对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稳步增长。”陈秋立表示。
医改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2010年,福建省全省实际下达医改资金90.1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46.29亿元;去年,全省实际下达医改资金139.9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71.54亿元。财政投入增长的幅度不小,但医改攻坚,该省仍面临经费短板。
抓准问题——增加医疗资源总量
“之所以能争取到这笔资金,主要源自把深化医改的主要矛盾找到了。”陈秋立表示,主要矛盾表现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福建省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与实际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陈秋立举例:“2010年全省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仅为3.15张,低于全国3.52张的平均水平;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为3.85人,低于全国4.33人的平均水平。”在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上则体现为:儿科学科建设滞后,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儿科床位仅2739张,全省设区市仅有福州、泉州两地有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发展落后,全省现有妇幼保健机构92所,按照国家业务用房和基本设备配置标准,有82所市、县级机构未达标,占89%;精神卫生机构投入不足,全省目前共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专业机构46家,卫生技术人员不足3000人,普遍存在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落后、缺乏基本医疗条件的现象。
增加医疗资源总量,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深化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各级财政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地区转换运行机制和增加卫生投入没有同步进行,影响改革效果。
“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破除以药补医弊端,更需政府财政投入。”陈秋立认为,这11.55亿元的示范作用明显,“以前在卫生项目建设中,市、县政府出地容易,出钱就比较困难,各级财政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因此,省级财政对增收资金的划拨使用,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明确信号,是政府对深化医改的担当。”
补足缺口——这笔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我在计划财务处工作近32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单笔一次性财务资金补助超过10亿元。”自从这笔资金从福建省财政厅下拨到各市、县项目点后,福建省卫生厅计划财务处处长王伟琴多了个“卫生惠民项目办主任”的头衔,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监管责任。
据介绍,11.55亿元将主要用于:加强市县医疗机构儿科、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康复等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省属医院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包括医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加强全省医疗保障能力,促进实现“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卫生资源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4张,达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
之所以将11.55亿元主要用于儿科、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建设,陈秋立解释:“政府财政投入医改,首先就要保证把钱用到刀刃上。所谓刀刃,就是社会资本不愿投资、医院难以顾及的地方。儿科、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发展滞后,源自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逐渐成了卫生短缺资源。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理应承担起社会领域短缺资源的投入责任,以保证这些短缺资源的社会供应。”
在资金分配上,该省也根据医改推进情况,适当地进行倾斜。“比如,对一些取消以药补医试点县增加补助金额。”陈秋立表示。
据了解,目前,为了保证11.55亿元用好、管好,福建省卫生厅已成立卫生惠民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省、市、县逐级签订项目责任状,纳入医改责任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