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外资进军基层医疗 让人欢喜让人愁
外资进军基层医疗 让人欢喜让人愁
  • 2011-12-30 10:50
  • 作者:徐述湘
  • 来源:科学时报

从来都是以高价药为特色,以高端市场为主攻方向的跨国药企,在我国三线医院牢牢地把握了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后,如今正秣马厉兵,从多个途径,用各种方法进军我国基层医疗市场。在新医改3年收官的端口,我国医药产业和商业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还是危机四伏的挑战;从来都是以战略高度去对待的药品研制和生产供应,如今在利润为导向的市场手段面前该何去何从;新医改要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在外资产品不断渗透基本药物招标的基层医疗实践中能否真正实现,都值得冷静思考。

基层医疗 外资身影频现

据统计,目前外资和合资制药企业产品几乎占据我国接近30%的市场份额,在一线城市的二三级医院占比更是接近70%。

2005年前,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的市场运行几乎都走过“先合资建厂,然后不是中方主动减持股份,就是外方积极寻求走向独资”的发展之路。如今,我国新医改强调的“基本、基础和基层”,正在使分手的双方有了第二次握手的机会。但这次新的合作,已经明显缺乏了政府艰难撮合的味道,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自主选择。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外资药企启用了降价、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等诸多“放低姿态”新手段。目前,有21家合资企业的61个品种进入了基层医疗市场。

如果说以前外资药企的身影多活跃在三级医院,专门跟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打交道的话,现在,外资药企牵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药社团组织在社区里建“糖尿病小屋”,开展大面积的社区医师培训等,让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越来越有了被重视的感觉。

多渠道整合优势资源

跨国制药企业欲在基层药品消费市场呼风唤雨的短板使销售网络难以建立。辉瑞、西安杨森等自建营销渠道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没有让他们对基层医疗市场望而却步,反而是开始了新的基层医疗攻略。

为了弥补企业覆盖能力不足的缺陷,最先采用的往往是销售外包模式,默沙东、西安杨森、葛兰素史克、辉瑞等众多外资药企都在采用。但这种简单的市场运作模式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收购、合资的套路又纷纷推出。

看似只有“渠道”因素引起收购、合资等资源整合行为,事实上外资药企是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专利药专利保护过期的高峰抢先布局。未来一年左右,全球销售排名前20位的品牌药中,有7个将迎来仿制药的竞争,其中包括排名前两位的立普妥和波立维。抢占高端仿制药市场,既要深入基层,又要熟悉本土药企长期经营仿制药、非处方药的做派,利用技术、资金和高端市场成功运作的经验和优势,外资药企在这新一轮收购和合资运作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目标瞄准的都是国内医药行业优势的成熟资源。

高药价的隐忧

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的5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且实行零差率销售,结束“以药补医”历史,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但在保障群众“用得起药”的同时,却出现了“用不上药”的尴尬,零差率销售的药、利润低的药、相对廉价的药经常“断货”,患者不得不去购买从不断货的价格明显高很多的非基本药物,先“治病救命要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本药物在目录设置、招标采购等方面的“短腿”,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回避制药企业逐利的基本特性,相对于本土企业,外资药企的逐利性更强烈不少。

外资药企在高端市场成功运用医药代表这一职业人群来获得市场的优势地位,在基层医疗市场,他们的药品仍然相对于本土药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种优势带动基层医生的处方积极性几乎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些原本优质的、价格低廉的本土药品在基层医疗市场就将逃脱不了在高端市场被“忘却”的同样情形。即使公众去大医院拿处方单,到社区来取药,他们仍然拿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外资高价药。在基层医疗市场如果盛行高价药,将会使新医改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遥遥无期。

好像在响应这种担忧,安徽曾经因基本药物招标中被扣以“唯低价是从”帽子而备受诟病,近日,该省下发的《安徽省中心卫生院增配药品目录(2011版)》中,增配药品多达5478种,其中不少是外资药企的品种,有许多单价在几百元乃至上千元的药品。这种为高价药放行的做法,但愿不是“唯低价是从”的矫枉过正。毕竟,基本药物,是百姓基本用药的保障,要用得起,要用得上。

【责任编辑:聿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新医改  基层医疗  跨国药企  医药产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