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北京农村3万至5万人设1个急救站
北京农村3万至5万人设1个急救站
  • 2011-08-22 09:59
  • 作者:佚名
  • 来源:京郊日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健康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未来五年郊区县诊疗水平稳步提升。今天(22日),《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正式发布。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是北京市首次发布的“十二五”健康专项规划,从健康水平、健康服务、健康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35项主要指标,为北京人绘出了未来五年的健康蓝图。同时承诺,北京市将进一步增加投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郊区县诊疗能力和水平,使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转移。

京郊建成11所区域医疗中心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本市将提升远郊区县和薄弱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在远郊区县和亦庄新城,建成11所区域医疗中心,达到三级医院功能要求。通过整体搬迁、国际合作、建设分院区、原址改扩建等方式推动远郊区县、南城、新建居住区和薄弱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新建、扩建10所三级医院。使远郊区县和薄弱地区达到和接近三级医院水平的医疗机构数量达到21所以上。

同时充分发挥本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优势,把北京打造成国际中医药技术中心、诊疗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开展中医药防治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十病十方”科技攻关。“十二五”期间研发出1个中药新药、10个院内制剂和30项能向基层卫生系统推广的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中医健康指导室”,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中医医疗、膳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养生保健处方等服务。

观点:京郊农村的医疗水平跟不上,致使郊区百姓看病还要卷着大包小包地往城里跑,扎堆儿大医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看病难。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唯有在郊区老百姓的家门口建起属于他们的“三甲”医院,才能让他们放心、安心的在家门口就医、看病。

农村3万至5万人设1个急救站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实施急救服务“五个一”工程,即:制定一个全市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建立一个全市急救车辆统一指挥平台,在全市急救系统实施一个院前急救服务标准,建立一个城乡统筹一体的急救体系,对全市急救系统实施一个预算。逐步形成指挥统一、调度科学、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功能完备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

到2015年,实现五环路以外的郊区、农村按平均每3至5万人密度,设置1个急救站,五环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按平均急救服务半径每2公里设置1个急救站。接到呼叫后10秒钟内应答受理,郊区、农村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在20分钟以内,城市中心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在15分钟以内。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

观点:目前,郊区特别是山区,百姓求助专业急救的意识相对薄弱,居住地距离专业医疗机构较远,急救站点分布也较少,一旦发生危险,容易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增加农村急救站点建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能抢一分是一分,能抢一秒是一秒,百姓的命比天大”的宗旨,给远郊区县百姓的健康提供更有力的医疗急救保障。

城乡期望寿命差距缩小1岁

北京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0.8岁,比2009年期望寿命增加了0.3岁,其中男性79.1岁,女性82.6岁。北京人均期望寿命已与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齐平。

“十二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总目标是:居民健康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本市的期望寿命增长将1岁,也就是人均期望寿命将达到81.8岁。同时,本市将改善健康公平状态,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要缩短,城乡居民寿命差距也将缩小1岁。婴儿死亡率要控制在千分之四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十二以下。

观点:人均期望寿命是指当年出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十二五”目标,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将达到74.5岁,而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将较全国高出大约7岁。在“十二五”开局年,政府把人均期望寿命写入规划,并将以此为主线,来统领展开提高百姓健康生活水平的各项工作。

社区转诊预约成功率达80%以上

为缓解百姓看病难,未来5年,本市将针对京郊的医疗卫生事业,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大力发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在京郊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百姓可以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由选择与某个家庭医生式团队签约,无需缴纳任何签约费用;签约后不出社区即可得到常见病、慢性病健康咨询和指导;需要转到大医院诊治时,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还将帮助患者进行转诊预约,到2015年底,社区转诊预约成功率达到80%以上。还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

观点: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的就医新格局,同时培养一批百姓信任的基层社区卫生健康“守门人”,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免费培养10万名家庭保健员

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在导致死亡的各种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本市居民中29%的成人吸烟、32%的人缺乏体力活动,特别是儿童肥胖率达到20%,加上食用盐、食用油过量,这些都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为此,本市将在“十二五”时期启动慢性病社区管理。全市将培养百名社区慢性病管理专家,每年举办千场社区健康知识讲座,配备1万台自助健康监测设备。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进万家”活动,免费培养10万名家庭保健员,建立群专结合的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

同时,也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分流大医院病人,显著降低平均住院日,从目前的14天缩短到10天以内。推行门诊预约挂号,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预约挂号率提升至80%以上。推进周末节假日门诊和日间手术等惠民便民利民措施,方便居民就诊。将加快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利用5年时间,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让百姓感受服务便捷,使政府监管得到加强。

观点:生活方式影响健康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然而调整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两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家庭保健员送到百姓家门口,引导百姓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超98%

截至2010年,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20元。未来5年,本市将进一步增加政府卫生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农民看病贵。到“十二五”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缴费水平、补偿水平和经办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市级统筹过渡。实现本市参保人员每人一张“社会保障卡”,方便就诊和费用结算。

还将调控医药费用水平和结构。从成本形成、投入政策、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等环节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幅度。推进医药价格体系改革,推广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加强抗生素等重点药品临床使用监管,使医药费用的增幅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障基金和居民的支付能力相适应。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增加政府和社会等公共支出比重,降低居民个人支出负担,将比例降至25%以下。

观点: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曾是京郊农民怕得病、不敢看病的缘由。随着本市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推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也可像城里人一样报销,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正在农村成为历史。

优化城乡百姓生活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规划指出,未来5年,本市将加强水污染源头防治,加快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15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新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同时,将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农村地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活动,促进全市垃圾源头减量,不断提高垃圾资源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努力促进生活垃圾增长率逐年降低,201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郊区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将全面开展、分类推进村庄环境建设,深入推动卫生村、镇建设,整体提升农村环境。

观点: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强烈,急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为此,规划把打造百姓健康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进一步优化生活环境,让城乡百姓在更加舒适、清新的环境中健康生活。(记者 刘菲菲)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急救体系  区域医疗中心  健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