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6-08 08:58
- 作者:佚名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承载着13亿人健康希望的新医改在2009年4月启航,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其总体目标,而在2011年内,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各地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基层医改从何处破题,“看病难、看病贵”能否就此远离公众?记者就公众关注的话题进行报道。
2011年3月19日,山东邹平县东尉社区卫生站为居民免费看病
“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药补医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尖锐地指出,实现医改目标,必须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重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众所周知,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处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的中国,尚有近1亿贫困人口,近5亿人相对贫困。要建立一个覆盖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目前,基层综合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新机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基层综合改革明显滞后于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
作为保障公众健康的“守门人”,乡村医生植根于广阔农村,社区医生服务于广大城市,我国基层医改将如何继续推进,怎样既能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又能避免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呢?各地在重建机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棘手的困难,又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机制重建成功后,公众又将从“守护网”中获得哪些实惠呢?
目标: 力促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导致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淡化,引发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了群众负担,绷紧了医患关系。
“必须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又要避免回到大锅饭的机制,重新构建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充满活力的新机制。”孙志刚表示。
孙志刚描述的新机制令公众充满期待——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是真正回归到了公益性;医生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而是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药品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的功能。
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确保百姓得到明显实惠,确保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