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5-20 10:09
- 作者:佚名
- 来源:萧山日报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前期尚处于垄断状态,牌照审批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阻碍了产业资本进入该领域。从目前政策导向看,政府正通过机制转换等方式鼓励、引导民营资本介入医疗服务产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正处在转型期,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我们发现医疗服务主体仍然是针对家庭的非营利性医院服务,其次是政府医院,接下来是私立医院。私立医院占整个医疗服务比重并不是特别高,但是从长期趋势看,私立医院占比有明显的提升趋势,上世纪60年代末占比仅为8%,2009年占比已经上升到12%,而非营利性医院和政府医院占比则从82%下降到73%。
中国的医疗服务产业前期主要被国有大型医疗机构垄断,2004年整体医疗机构收入中,国有和集体医院比例占到97.5%,私营和其他类型医院收入比例构成只有2.5%。而到了2008年,国有和集体医院收入构成比例已经下降到90.5%,私营和其他类型医院收入构成比例上升到9.5%。在2004-2008年间,私营医院收入从67亿元上升到612亿元,复合增长速度达到74%,收入占比从1.3%提升到6.4%。
在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中,政府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这些政策都给未来民营资本进入到医疗服务领域设立了保障,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将会涌现一大批针对高端保健消费以及专业化医疗服务的产业机会。
在国内从事医疗服务的主要代表企业是爱尔眼科(眼科诊疗)、通策医疗(齿科诊疗),ST中源主要涉及干细胞存储服务和血液病医院,金陵药业、康美药业、华润三九等企业均涉及到医院经营。海外上市企业中,泰和诚和仁济医疗主要从事肿瘤放射治疗服务,金卫医疗涉及干细胞储存和血液专科医院,中美互利公司经营和睦家医院。随着政策的放开以及产业资本的推动,我们相信资本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涉及到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器械的崛起始于最近几年,2005年之前国内还属于医疗器械净进口状态,整个器械市场有赖于海外供应商。2005年,医疗器械进出口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从此之后国内医械出口迅速增长,已经远远超越了进口数额。尽管如此,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还不能称之为强,国内生产品种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中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崛起还主要依赖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以及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背景。给医疗器械提供成长的不仅仅是医院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自我保健为家用医疗器械开启了大门。
医疗器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产品差异化较大,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还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升级和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然而在这个小领域中不乏隐形冠军,他们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都能做到头把交椅,并设立相对的进入壁垒,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在海外,大型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他们凭借并购获得新兴技术,并依托后续的技术开发保持在新领域的技术优势,并不断做大。展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也会出现一批横向并购扩张的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综合化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