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广东率先动刀医疗器械 限价管控山雨欲来
广东率先动刀医疗器械 限价管控山雨欲来
  • 2011-05-19 10:55
  • 作者:马建忠
  • 来源:南方都市报

1 

自去年9月开始征求各方意见的《广东省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有望于近期出台。记者多方获悉《办法》的修订方广东省物价局已开始着手为该法规的出台造势。

依照征求意见稿,广东省医疗器械将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管理。列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具体产品,将由省物价局会同同级有关部门通过制定管理目录分批确定并公布。销售到医疗机构或者零售药店的医疗器械,将由省物价局制定最高限价。与此同时,为遏制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办法》还将对医疗器械进行加价率和流通差价率控制。

不过,由于《办法》借鉴了类似药品价格“三控”的思路,触及业内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目前该《办法》的出台还面临来自多方的阻力。

欲效仿药品“三控”做法

相比历经27次降价的药品而言,医疗器械一直备受“呵护”。医疗器械价格畸高,无形中推高了医疗费用。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此次欲在全国率先对医疗器械“动刀”,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全国医药价格改革和试验的试点省,广东省的设想是从价格监管入手,积极探索破解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困局。

事实上,自2009年下半年起,广东省物价局就在省内开展了针对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价格的专项调研。该局根据调查结果编写的《医用耗材价格研究报告》显示:“广东省内的高值医用耗材从出厂(或进口)到医疗机构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物价局开始修订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去年9月开始征求各方意见。

依照征求意见稿,即将启动的广东省医疗器械价格管控,将借鉴药品价格“三控”管理的思路,对列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具体产品,进行最高限价、加价率和流通差价率管控。而广东省物价局已于去年9月1日起对政府指导价药品进行控制最高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价率的“三控”管理。

对医疗器械的价格管理,中国医药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孟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医药器械价格,在我印象里好像没人管。广东省此举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在孟建国看来,在计划经济下,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归发改委、经贸委管,但在市场经济下,应该没有人管。因为在现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应该都放开了。

此外,据接近广东省物价局的人士介绍,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华协会亦对《办法》持有保留意见,并在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施压。

暴利问题由来已久

事实上,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产品的暴利问题由来已久。2008年,卫生部曾痛下决心对心脏起搏器等4类高值医用耗材展开集中采购,并将价格下拉近30%。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由卫生部主导的、类似药品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疗器械集中采购仅坚持了不到两年。

当然,导致高值医疗器械产品价格虚高的因素,不仅存在于采购环节,流通环节也是一大漏洞。中国价格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零售价竟然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

为此,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向社会公布过《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期加强对心脏起搏器等5大类产品的价格管控。

国家发改委当时的思路是设置相应的最高零售流通差价率,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向患者收取产品费用时的最高加价率。然而,这份能够击中虚高医疗器械产品要害的文件,一直未正式出台。

除此之外,定价监管机制也存有漏洞。日前,一款由美国一家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推出的新品,其在美国的定价不足8000美元,但在中国却欲开价15万人民币。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中国市场比较特殊,定价须考虑教育和培训等费用”为由,解释这一近3倍的价差。

在暴利的诱惑下,尤其是在顺价加成的机制下,医疗器械生产公司、流通公司以及医疗机构已经坐到了一条船上。广东省物价局医用耗材价格管理研究课题组称,由于招投标政策的作用和医院采购人员的趋利性,或者考虑到扩大规模,医院往往会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器械,医院在加价率和加价水平灵活掌握的范围内往往会制定尽可能高的加价水平,而这加剧了医用耗材价格偏高。

支架作为高值医用耗材的代表性产品,其在临床手术中已经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一般而言,很少有病人需要放3个以上的心脏支架,可我国有不少病人却被放了10个以上。

七成医疗器械市场被高价舶来品瓜分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称,目前,我国国内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品。

在此背景下,国内大约70%的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瓜分。中国医疗机构每年要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量医疗装备,进口额高居中国医药产业各类产品榜首,占中国医药全行业进口总额的45%以上。而进口医疗器械基本上都属于大型或高值医疗器械范畴。

有分析指出,随着《办法》开始试点,此前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的国产品,或将在这一机制下呈现新的“竞争力”。不过,面对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资金、产业链以及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尚待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快速实现突破。

行业聚焦频道——最新热文推荐

1我国医疗信息化投资超90亿元

2欧盟:投资电子医疗势在必行

3机房漏水电子档案遭破坏怎么办?

4医疗IT创新管理:兼顾新人类和老古董

5iPhone可助医生诊断 性能堪比工作站

6医院财务管理新思路 强化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  器械  医改  药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