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 创造医疗恢复奇迹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 创造医疗恢复奇迹
  • 2011-05-13 13:34
  • 作者:佚名
  • 来源:成都日报

2011年3月29日,对于都江堰市所有市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样如此,这天对于都江堰市所有卫生人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在这一天,都江堰市所有市民接收到、并且将会人人享受到“家庭医生”这个新的医疗名词所带来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我们感到很幸福很惊喜。”都江堰市居民如是说。

这个都江堰市民感受到的“突然的幸福”,其实早就在都江堰市卫生人的意料之中。诚然,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都江堰市卫生系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但经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三年不懈努力的重建之路,2011年都江堰市卫生系统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令人称奇的“都江堰速度”,展示了他们创造出的医疗恢复奇迹。崭新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早已投入使用、涵盖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市、镇、村三级医疗网络,时刻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先进的基础设施,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一切都昭示着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卫生已经处在了又一个历史性发展的时间表上。

黑色的“5·12”大地震

惨痛之后企盼浴火重生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黑色时刻到来之前,都江堰市的医务人员正处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因为国际护士节的到来,都江堰市卫生局组织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正在市人民医院开展“5·12”护士节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祥和的生活被地震震得支离破碎。经过30年的发展,地震之前的全市卫生系统有着健全的医疗体系,可以为全市60余万居民提供安心的医疗服务。但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全市卫生系统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人员、房屋、药品、设备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基础设施大部分受损,常态化工作机制中断运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急剧下降。

地震伤员的救治、普通市民的就医问题,一一摆在了全市卫生人的眼前,如何让千疮百孔的医卫系统快速恢复生机?2008年,都江堰市以恢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医疗卫生机构过渡性安置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市、镇、村(社区)临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恢复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的市、镇、村(社区)工作体系和网络,年底全面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启动部分重建项目。

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重建工作必须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共新建40个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后。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高度的重视,无一不昭示着,重建将会使都江堰市卫生获得新生,更会使全市卫生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

崭新的灾后重建模式

创下令人叹服的“都江堰速度”

破而后立!如何立才是根本。

上海对口援建的消息如同兴奋剂,刺激着每位卫生人的神经,但那毕竟还得经过漫漫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遭受重创的同时尽快筑起全市的“生命防线”,不让人们因医疗体系运转不畅再次受到创伤。

一场堪称都江堰历史上最快的建设速度由此诞生。2008年8月26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了板房医院25所,业务用房1300间,32700平方米,并对10余处医疗业务用房建筑进行了维修。在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用的“立体交叉施工”更是保证了施工速度。在喧嚣的工地上,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上海对口援建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不停地穿梭,组织协调,后勤保障。

随后,市卫生局根据临时过渡机构业务工作的需要,对人员进行了组合,并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业务科室和工作流程,形成门诊、住院的接诊能力。2008年8月31日零时起,都江堰市全面恢复医疗服务收费和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服务正常秩序得以全面恢复。

在震后,发展的相关项目包括该市医疗中心、市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卫生执法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卫生保健中心、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规划修建业务用房面积23.7万平方米,预计投入建设资金12.24亿元,新征土地348亩。医疗中心于2008年7月28日实现开工建设,其他项目也陆续完成规划选址、用地红线图确定工作,立项、可研、环评及“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平面设计由援建单位按时间节点同步推进。除市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外,所有建设项目将于2009年9月1日前完工并投入使用。

40个灾后重建项目中,上海对口援建20个,成都市兴蓉公司建设项目9个,中央资金建设项目2个,社会捐赠资金建设项目4个,其它维修项目5个。所有项目均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要求,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招投标程序规范,并严格按照省、市规定的进度要求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目前,除市二医院项目、水电十局医院维修项目外,其余38个项目均已完工。其中,25所乡镇公立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于2009年12月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精神卫生中心已于2010年1月投入使用,市医疗中心已于2010年5月顺利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市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已于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所有医疗机构均按国家八度抗震九度设防的标准进行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建立卫生信息化“一个平台,三大体系和一个中心”。“一个平台”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卫生区域信息化平台;“三大体系”是指卫生电子政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一个中心”是指都江堰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实现电子政务、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使都江堰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先进水平。

作为全面建设的2009—2010年,市卫生系统全面完成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服务功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并超过震前水平,实现基本建设标准化、卫生管理信息化率、设备设施标准化配置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级培训覆盖面达100%,率先在全省完成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

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

创建全民健康管理新模式

硬件上下足了功夫,但也更充分地认识到软件上投入的不足。

为此,市卫生局制定出一系列的举措,以“人才促发展”。一是注重在职医务人员技能的提高,强化“三基”、“三严”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结合灾后重建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管理和提升发展需要, 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加大在职人员培训和进修力度。二是扎实推进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管理水平。三是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目前,市人民医院已成功引进博士7名、硕士55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8名。四是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打破传统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学科带头人“终身制”的用人体制,建立科学、公开、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通过采取逐步实行聘用制。五是建立了远程会诊、教育系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上海都江堰”远程医疗会诊,疑难病例集中讨论、教学等合作交流方式,让医务人员和全市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端的技术指导和医疗服务。六是开展对口挂钩支援,缩小城乡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差距。从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上海市卫生系统共派遣10批次1600人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都江堰市开展驻点服务和技术指导,各医疗队分别举办了专题培训830场次,科室内培训2870场次。七是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八是加强内外合作交流,搭建医疗学术交流平台,扩大社会影响知名度。

同时在2010年初,围绕卫生中心工作,都江堰发起了“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创建活动。一年来,通过抓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提升;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项目和开展“服务明星”竞赛活动等举措,促进了服务水平提升。建立起了内部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改进行风建设,提高了社会、群众满意度,灾后重建卫生项目运行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市人民医院已获批三乙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在积极准备创建更高等级的医院,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卫生服务中心。

2011年3月29日,“家庭医生”正式亮相服务;4月1日,全市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种种创新性的举措,目的只有一个:“让全民健康”。目前,全市卫生系统一是积极探索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群众满意度为依据的医院绩效考核办法;二是实施了村站一体化管理试点;三是结合灾后重建区域规划,在新建安置小区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四是简化挂号、划价、取药等就诊流程,缩短时间,方便群众看病;五是推行“一卡通”,减少重复检查;六是推进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

经过三年的奋斗,目前,全市将以综合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目标,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灾后卫生防病长效化、医疗服务常态化、基础建设标准化、工作运行体系化、综合效能高质化建设,加快恢复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构建都江堰市在‘全域成都’灾后重建工作中独具优势的活力卫生、特色卫生、和谐卫生。2011—2012年,在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全面优化功能建设,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整体跨越和新突破。

全覆盖的三级网络体系

打造全民健康管理新机制

在最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市到201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健全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以市级医疗机构为指导中心,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主,各医疗卫生单位为网点的医疗急救体系;加强以市卫生执法监督大队为主,乡镇卫生执法监督中队为辅的城乡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建成以医务人员流动工作站、上海市远程教育系统、市医疗中心为载体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宗旨,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使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医疗卫生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缩小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享有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援建  医疗  卫生  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