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信息化助力基层医改 破解农村医疗三大难题
信息化助力基层医改 破解农村医疗三大难题
  • 2011-05-12 09:06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日报

5月份,国务院医改督导检查组即将抵达四川新津。这让新津县卫生局局长蓝海鹰感到兴奋又忐忑。因为这意味着,新津用信息化手段撬动基层医改格局的尝试将迎来一次“大考”。

用信息化手段,能破解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以药养医、监管乏力等三大难题吗?

农民看病,不再老往城里跑

4月26日上午11点,新津县花源镇卫生院。

杨启舒因手腕受伤,到卫生院拍了一张片子。他刚出去,右手骨折的宋先五就进来拍片。拍一张37元,宋先五认为不贵,因为会享受到县医院的服务。

下午2点半,新津县人民医院影像阅片中心值班大夫郑林正在看电脑里杨启舒的片子。“这是手腕的问题”,郑林介绍说,他的阅片只是一个初步结果,还得经小组审定、专家复审。如果不能确定,还可传给省医院审定。

该中心集中了全县8名专业阅片医生,每天2人看所有卫生院传来的片子,大约100张。每看一张,卫生院将拿出10元分成给人民医院。

这是网络带来的“乘数效应”: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二级医院的检查、诊断水平,三级医院的检验、管理水平。从2008年开始,新津县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网,实现基本医疗的科学供应。

在信息化的杠杆作用下,很多农民把首诊留在了这里。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该县首诊率达到51%,比2008年未全面使用前提高12%。

医生开药,超限系统就警告

4月25日早上9点多,通过与新津县所有卫生院系统连接的网上药品交易系统,四川医药公司销售部的王昊发现花源卫生院有几种药的库存量低于约定库存量下限,王昊赶紧填上几种药品的补货信息,生成条形码。

26日上午10点,王昊给花源镇卫生院配送来了补充的药品,药房管理人员彭蕾按照单子查点货物,并扫描条形码信息传到卫生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配送企业四川医药公司代替卫生院把大部分基本药物管起来了。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4月25日,公司已为新津县配送药品1070万元,月均销售100万元以上,其中基本药物配备比例达96.5%。各卫生院的药品回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卫生局下设的医管中心作第三方结算,目前回款时间为15天。

花源镇卫生院的外科医生曹其伟说自己的每份处方大概便宜了三成。他坦言:“压力更大了,多开药就会被系统警告,因此自己得对自己负责。”

就在4月25日,新平镇卫生院当天186个处方里,最大的处方是32.35元,1元以下处方有18个。这样的改革受到欢迎,上个月增加300人的门诊量。新平镇卫生院院长赵蒸说:“以前每个月都要看手工的数据、报表,要查出大处方显得费时费力。信息化手段等于给我的管理工作减负了。至今我们都没有出现过大处方。”

有了这套信息技术手段,新津重塑基本药物的供应机制,从源头和过程监控以药养医的链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姚岚认为,该手段有效解决了医药分开的难题。

据统计,全县医疗机构(含县级医院)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21.5%和18.6%,全县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医药如何分家,废除以药养医,关键是让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脱钩。新津财政已为基层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的工资兜底。

村医入网,让农民享受城市化健康服务

4月26日上午11点,共和村村民侯晓东因感冒到村卫生站看病,买药时,侯晓东刷一下健康卡,总额10元,当场通过医保系统及时报销了0.23元。

县里不仅将卫生站进行标准化建设,还纳入县、乡、村区域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中,村医冯全和冯友根就用上了门诊医生工作站,连上了医保报销系统。

11点半,卫生站迎来了责任医生曹其伟、护士余建琼。2006年大专毕业的曹其伟如今是该卫生站的上级负责医生,每周要到卫生站进行业务指导,还要进村随访一二百人。这些工作量全部统计进入信息系统绩效考核栏目,进行动态监控。

共和村村民的健康管理服务,从体检、患病情况、看病经历等全部纳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一刷健康卡,全部能看见。一年时间做下来,曹其伟对随访的几百名村民的情况非常清楚。“与城里相比,农民享受到的服务也没区别。”

数字显示,新津县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实现全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3.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10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7.1%和78.6%,接近甚至超过上海等发达城市水平。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信息化  医疗  卫生  电子健康档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