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申城探索远程会诊技术 解决家庭医生人手不足困扰
申城探索远程会诊技术 解决家庭医生人手不足困扰
  • 2011-05-10 10:58
  • 作者:佚名
  • 来源:解放日报

“每家每户拥有专属家庭医生”——这种医疗服务模式让许多人向往:身体有何不适,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可上门,省去了去大医院排长队等种种麻烦。

可喜的是,这样的家庭医生制度离市民已不远。近些年,申城多个区县纷纷试点家庭医生责任制,在长宁、徐汇、宝山、闸北、闵行等区县,社区家庭医生犹如“片警”一般,出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申城新一轮医改的亮点,将有更多的家庭医生敲开千家万户的健康之门,为居民提供全程医疗保健服务。

敲不开门?利用社区资源

跟全科医生相比,家庭医生最大的不同是要提供“入户服务”。如何敲开社区居民的家门,让居民熟悉并信任家庭医生,是一个难点。

长宁区周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家庭医生陈华便曾遭遇尴尬。她主动“扫楼”上门提供健康教育,却连吃闭门羹:“什么是家庭医生?我们不需要,我们看病只去大医院的。”遭遇挫折后,陈华动起了脑筋,与居委会主动联系,请求在每次居民活动的尾声腾出10分钟时间,给居民做个小科普。没想到,这一招果然有效,许多居民听过小科普后,纷纷问陈华讨名片:“陈医生,以后家里要是有人不舒服,我就打您电话了。”一传十、十传百,陈华的名气在社区居民里渐渐打响,提供 “入户服务”不再艰难。

市卫生局透露,“十二五”期间,申城每名市民将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每位家庭医生将管理2000至3000人。自去年10月起,多个区县已着手探索定点服务的“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长宁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的疾病谱已发生转变,针对高发的慢性病,卫生管理模式也应有所转型,实现从“发病管理”转为“全程健康管理”。深入千家万户的家庭医生,将通过干预生活方式,让居民从注重疾病治疗逐步转向预防发病,有效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转诊难做?依托上级医院

家住闸北区彭浦新村的方女士长期患有风湿病,起初她对家庭医生不太感兴趣:“要是我在社区没看好病,还要去大医院看,岂不多走弯路?”方女士的想法,道出了不少社区居民的担忧。

家庭医生想要当好“健康守门人”,除了会防病看病外,还应完善转诊服务。方女士的担忧,随后在实际问诊中得到化解。有次,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家庭医生知晓情况后,上门访视并第一时间与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苏晓沟通,制定了个性化的医疗方案。若病情有变化,家庭医生将带方女士直接转诊入住市中医医院。自此,方女士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不少市民称赞,家庭医生虽然看上去是“单打独斗”,但其实他们背后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疑难杂症筛查有专家把关,一旦出现紧急状况,还可马上转诊至大医院,这对患者来说确实方便。

卢湾区“社区—区中心医院—瑞金医院”联合体模式、闸北区 “社区—区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联合体模式、长宁区“社区—同仁医院—华东医院”协作模式……记者获悉,上述社区与二三级医院的紧密合作模式,将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深入,让医疗资源得到纵向整合。如今,许多专家与家庭医生的关系更像一对一的师带徒,为家庭医生提升水准、完善转诊搭建了平台,也使健康守门人的门槛筑得更牢靠。

人手不足?信息技术帮忙

家庭医生人手不足,是试点区县的最大困扰。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家庭医生工作量大、人手却一时无法补充,这直接影响了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

如何弥补人手不足的先天缺陷?利用信息技术是条捷径。江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家庭医生陈景瑜的背包里除了听诊器、血压计等常规用品,还多了便携式心电图、专用手机等。她前往访视一名老患者,“老人这几天觉得心脏有点堵得慌,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要开单子让他到中心来做心电图,现在在家里全部搞定。”陈医生拿出小小的心电图仪器,开通并连接后,随即将测到的数据传至手机,手机发出短信,五分钟后通过长宁区共有的会诊平台,诊断报告已“出炉”并返至手机。“有了这套全新的装备,一个早上可以看四五个心脏病患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陈医生说。

目前,申城已在10个区县启动家庭医生试点工作,预计约有1300名全科医师在试点期间承担家庭医生职责。面对家庭医生的数量缺口,卫生系统已展开相关培训工作。为提高现有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让居民主动参与健康干预,多个区县正探索完善远程会诊技术,并逐步建立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网络,让家庭医生运作更加顺畅。

【责任编辑:夜阳 TEL:(010)68476606】

标签:家庭医生  医疗  卫生  转诊  健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