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武汉卫生健康“数字”报告 医疗信息化全面升级(1)
武汉卫生健康“数字”报告 医疗信息化全面升级(1)
  • 2011-01-26 10:35
  • 作者:佚名
  • 来源:长江网

“十一五”六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医疗卫生事业凸显五大成就,其中公立医院改革事业中,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都逐步开展。

十一五·成就一:推进建设中部医疗服务中心

确立建设“中部地区十大专科诊疗中心”,各级医疗机构已引进院士级专家达25人。全市2个专科被评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专科入围湖北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个专科被评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

全年共下拨各级医疗机构专项建设经费6206万元,共新批新建基建项目34项,减免建设规费达3.3亿元。中部医疗服务中心首批重点示范项目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门诊综合楼正式启动建设,总投入将达10亿元。

市属单位全年共完成科研课题鉴定5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1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项。与汉口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中部医疗服务中心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2010年外地来汉就诊人次等指标增幅同比达到15%以上。

十一五·成就二:公立医院改革 试点疾病临床路径

市中心医院、武东医院开展了电子病历和常见疾病临床路径试点,为全面推进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

市五医院直管辖区内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探索大型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市一医院等试行门诊24小时挂号预约服务,汉口医院等14家医院实施“无陪护理”服务模式。

十一五·成就三:社区卫生“武汉模式”示范全国

统计显示,全市已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共建成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16个服务站,初步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据了解,我市坚持高起点制定各项配套政策,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新举措,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武汉模式”。

五年来,全市综合投资3.8亿元对1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4家农村卫生院、1795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在所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公共卫生科和中医科标准化建设。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药分家”试点改革、建立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大医院托管以及招聘离退休老专家进社区等多项改革举措,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服务条件和能力明显提高。市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五年翻六倍。

李克强副总理连续2年来汉视察,高度评价我市社区卫生工作;刘顺妮副市长两次代表武汉市政府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上作大会经验交流;2010年全国社区卫生工作现场会在武汉召开,武汉社区卫生建设经验由卫生部向全国推广。

十一五·成就四:城市健康筑起四级防线

全市完善和巩固市、区、街(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疫情报告和快速处置机制。制定了47项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培训公卫服务人员6260人次。

有效地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冰冻雨雪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

五年来,全市投入8.85亿元,新建和维修改造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5.05万平方米,新增万元以上设备1080台套。极大地改善了疾病控制、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妇幼卫生、院前急救和血液供应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硬件条件。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切实加强了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完成了第5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洪山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东西湖区完成“无牛耕区”建设,全年未发生血吸虫急感病例。

十一五·成就五:社区标准化中医科建设100%

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截止2010年,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已完成标准化中医科建设。硚口区被确定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汉阳等2个区成为省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

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标准推广基地,为全国入选的唯一一所地市级中医院。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徐升阳等3人当选湖北省中医大师,李恩宽等7人入选湖北省中医名师,全年共培养中医全科医师141名,适宜技术能手300余名。

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冬病夏治”受到10余万人响应。

十一五·成就六: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97.5%

五年来,新农合参合人数由149.7万人增加到278.5万人,筹资水平由50元/人/年增加到185元/人/年以上,总筹资15.2亿元,852.3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住院和门诊费用补偿,总补偿13.8亿元。

全市政策范围内平均住院补偿率达到了61.5%,个人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5.5万元,达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其中,洪山区年封顶线达到10万元,为全省最高。

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97.5%,人均筹资水平达185元以上,其中洪山、东西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00元以上。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在全市推行,儿童白血病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在蔡甸区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将符合条件的1170个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开展门诊统筹报销,推行49个单病种限额付费,市级转诊新农合病人实行医院网络费用直补,新农合医疗一卡通实现城市圈费用即时结报。

武汉市卫生投入近年来创新高,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日趋明显。来自市卫生局最新统计显示,全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大幅下降。

统计显示,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门诊量5100万人次、住院量155.1万人次,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5.6%和124.5%。

“十一五”时期,全市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等呈现持续增加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全市新增医疗用房面积116万多平方米,新增病床15700多张,新增民营医疗机构1915家,新增百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26台套,新增医护人员9308人。每千人口床位数从4.66张增加到6.4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58人增加到2.92人。

 据了解,武汉市开展大型医院药品直供改革试点,有效降低了医院药品价格。此外,通过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单病种限价、药品设备与医疗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医院院务信息公开、商业贿赂治理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全市11个试点区68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国家307种基本药物和省统一增补的177种非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累计配送基本药物达2亿元。

在试点地区,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专项配套资金3000万元,使看病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39%,单张处方金额平均下降21元,医疗机构门诊量较同期增长14%,群众满意度上升。

共3页: 1 [2][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信息化  电子病历  健康档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