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北京天坛医院CIO王韬: 甘做医院“高参”
北京天坛医院CIO王韬: 甘做医院“高参”
  • 2010-12-15 11:32
  • 作者:谭啸
  • 来源:互联网

自2000年“空降”到天坛医院以来,北京天坛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王韬将天坛医院的信息化从一张白纸发展到“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奥运定点医院的天坛医院还承担了奥运村综合诊所的建设工作,王韬本人也荣获了“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

取得这些成绩的方法很简单——“理解医院的管理思路。”王韬如是说,“医院的IT部门不能仅仅定位在技术部门上,而是医院的参谋部。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并确保医疗安全。”

曾经的生理专家 

如今的这位信息化专家,曾经是生理学专家,而且在生理学研究上颇有感觉。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的王韬,进入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工作,主要从事神经生理的实验和研究。1988年,王韬再次回到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小脑的神经生理功能”,认为“小脑除了与运动和平衡相关,还与人的内脏活动有关系”,并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上面发表了文章。随后,他们的研究成果还被载入《神经生理年鉴》,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沿着神经生理的道路继续前进,王韬毋庸置疑地会成为一名医学专家,但是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存在着诸多“岔路”。1995年,第一条“岔路”出现了。

当时,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与IBM合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进展得不太顺利。为了顺利推进信息化,院领导就从各个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热爱计算机的王韬就在被抽调之列。王韬从1985年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当时是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非常大,比这一面墙的柜子还大。”王韬指着办公室内的书柜说。被抽调到IT部门的王韬负责系统实施和测试,从此与信息化结上了缘。

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时任副院长王虹对信息化非常重视,与IBM合作实施了临床信息系统,这套系统不仅限于收费,而是包括了门诊、住院和医生工作站,能够采集临床资料,并对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流程改变较大——医生开医嘱,护士用计算机生成所有的治疗文档。这在国内当时的医院中是非常领先的,南京医大附属省人民医院也由此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王虹经常被邀请到各地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二个岔路口

1999年年底,第二条“岔路”出现。

当时,中国医大在沈阳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王虹前去演讲,王虹有事不能前往,就委派王韬去沈阳参会,介绍省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

当时的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戴建平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对王韬的报告印象深刻: “这个小伙子不错,对信息化建设想得很明白,而且有思想、有见地。”

会后,戴建平院长主动去找王韬,而且开门见山: “你是否愿意来天坛医院工作?”事出突然,王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也从来没想过到北京来工作,于是婉言谢绝了戴院长的邀请。

但是,戴院长并没有放弃,不断让院长秘书给王韬打电话,诚心诚意邀请他到天坛医院来“看看”。戴院长的执着和诚恳最终打动了王韬,他同意来北京“看看”。天坛医院对王韬的接待不仅规格很高(人事处处长亲自去机场接机,院长、党委书记站在大门口等他),而且安排周到(把原来党办、院办的办公场地清理出来,留给王韬的信息中心),双方就信息化建设也达成了共识。于是,王韬动了“离开家乡到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回到南京后,打算办理工作调动。但是,南京的省人民医院说什么也不放王韬走,而且各科室主任都去找院长抱怨,不让王韬走,给院长造成很大的压力。王韬为何如此受欢迎?原来是他“以用户为中心”的实施方法深得人心,王韬负责信息系统的实施,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与各科室主任沟通得非常好,各科室主任都认为王韬离开后会影响他们的业务。

费了一番周折后,2000年年初,王韬告别妻子和孩子,来到北京,成为天坛医院信息中心的创始人。

做医院“参谋部”

在天坛医院搞信息化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电脑、没有办公桌。在白纸上作画,让王韬更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而且戴建平院长非常重视信息化,思路先进: “IT部门不是去开发系统,而是医院的参谋部,要为领导层提供管理决策支持。”戴院长的想法与王韬的信息化思路完全契合,这样的环境让王韬的信息化工作如鱼得水,进展得相当顺利。

据王韬介绍,临床信息系统是天坛医院信息化的切入点。从2000年开始,天坛医院开始与东软合作,共同开发临床信息系统。到了2005年前后,临床信息系统已经比较完善,门诊和住院的医生工作站系统均已建立; 覆盖全员的PACS系统也已建立,并且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把放射科、超声、病理、内窥镜等系统全都集成在一起,医生的看图和写报告这两个系统也合二为一。这一成熟完善的PACS系统在2003年“非典”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医生可以远程诊治。

“临床信息系统的重点是采集临床信息,采集之后干什么?只有把信息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王韬说,“天坛医院信息化的下一步就是要通过IT系统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管,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正是王韬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比方说医生开药,如果药量太大,系统会有自动提示; 哪几种药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系统也会有提示,“这样就能基于IT系统建立起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理解医院管理

“医院CIO的关键是要理解医院的管理思路。”王韬如此强调。这些年来,天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始终与医院管理紧密相扣,走了一条从临床过程,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再到提升医院管理的发展路径。

很多人都知道,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王韬与院内感染办公室合作,实施了“院内感染自动监测系统”。以往的模式是抽查体温,这种模式无法对全院的病人进行动态监管; 系统实施后,护士将病人的体温录入到电脑中,系统就能自动筛查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信息化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升有目共睹。”王韬说,但是这种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小系统,需要有临床数据作为支撑,否则会成为空中楼阁用不起来。

再比如: 对手术过程的规范和监控。“有人将医生比做‘艺术家’,原因就在于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很难对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对此,我们正在尝试通过信息系统将手术过程规范化。”王韬表示,“譬如,一台脑垂体瘤手术可以被分为37个步骤,每个人的责任和步骤都很明确,如果遇到不符合常规流程的特殊案例,也可以在系统中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知识库,有利于医生经验的保留与传承。”

“医院并不缺少管理制度,而是制度得不到落实,要让制度彻底被执行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就是要帮助医院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讲到医院管理,王韬眉飞色舞、特别兴奋,他特别热衷于医院管理。他还谈到,2009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就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效率,这些工作必然也是信息化的初衷和目标。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院CIO  天坛医院  医院信息化建设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