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借力信息化打造高效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1)
借力信息化打造高效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1)
  • 2010-10-08 10:43
  • 作者:范璐敏
  • 来源:科讯网

这几年随着医院医疗设备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医院中医疗设备管理最基层的职能部门——仪器设备科,其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设备维修逐渐转变为参与设备从立项、采购、验收、管理到报废的全流程跟踪管理,而维修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保证医疗设备正常工作转变为进行综合的分析、故障预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手段也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计算机处理。

1、传统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的维修记录及对其进行信息管理的工作,为上级业务部门实施宏观维修质量管理和针对性维修,促进医院发展建设和保证医疗活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医疗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新时期医院建设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原有的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医院特别是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和保障的需要,维修信息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信息流失严重;二是计算机硬件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数据上传速度较慢;三是信息管理的包容性不够,原有的信息管理比较重视对医疗设备账目信息的管理,忽视对人员、技术和检测装备等信息的掌握; 四是信息处理中人为因素较多,普遍存在着“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主观判断多、客观评估少,事后分析多、事先预测少” 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迅速建立新的维修理念:一是检养修分开,实施预防性维护、风险控制和定期保养的理念;二是对重点设备建立详细的质量评估体系;三是对维修率高的设备进行重点跟踪的理念。

医疗设备传统的检、养、修合一的管理模式将检查从养护维修作业中分离,检查和养护维修不能形成互控,难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设备状态,不利于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设备保养。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数量也表现出大幅度增加、在常规医疗设备上体现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故障率高等特征。在医疗设备方面也通过转换观念,研制了一套适合于管理维修体系的工作流程迅速的适应了增多后医疗设备保障的新要求。在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同时,医疗设备维修组织方式、组织体系以及工作方式上也应逐步适应医疗设备管理的步伐。

2、维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信息化已处在完善阶段,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却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应及时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争取尽快缩短与临床医疗信息化的差距,以便实时保证医院管理的均衡完好状态。

把管理、检测、养护、维修严格分开管理是国外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突出特点,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管理经验成熟有利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医疗发达国家积极推进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各类信息的保障下,实现安排定期保养和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维持医疗设备完好技术状态,有效地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突发状况的发生。世界各国医疗设备部门从十几年前开始应用计算机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服务,先后开发了多个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发达国家医疗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科学完备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开发出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名称各异,侧重点不同,但是基本思想都是为了指导医疗设备的检养修工作。国外医疗设备维修政策均以设备状态的检测诊断与评定为基础,这是一切维修工作的先决条件。这种检测诊断通过先进的检测、计量设备和工程师操作检测来完成。经过检测诊断,要对设备使用状况、维护状况等做出科学的评估。根据检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将设备的各种参数进行分级管理,并做出相应的维修计划,对于严重影响医疗工作与设备存在缺陷的采取紧急停用和尽快抢修措施。一切维修的目标要达到目标质量等级,并保证维修后的医疗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共3页: 1 [2][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信息化  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