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青海卫生事业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青海卫生事业大发展
  • 2010-08-10 13:59
  • 作者:佚名
  • 来源:卫生部网站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日)
    青海省卫生厅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青海省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我们抢抓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卫生改革发展,办成了许多长期想办而无力办的大事、实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54所,较1999年增加708所,其中医院131所(含中藏蒙医医院4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6所、妇幼保健机构22所、卫生监督所52所、采供血机构9所、乡镇卫生院40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3所,村卫生室4326个。医疗机构病床数为19154张,同比增加235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4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330名,同比增加7530名,每千人拥有医师2.12名、护士1.79名。全省卫生总费用达到56.4亿元,同比增长8.25倍,人均卫生费用达1018元,同比增长7.7倍。

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以完善预案、法制、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州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采供血体系以及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预案得到完善,各级医疗、疾控、监督卫生应急专业化队伍能力有了质的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危害因素分析评估和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形成常态。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起数逐年下降,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有效处置率均达到100%。取得了玉树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工作阶段性重大成绩。

三是农牧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巩固完善。按照“提高县、发展乡、巩固村”的思路,以实施农牧民健康工程为抓手,加强农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连续五年多渠道筹资9.7亿元,为农牧民健康办成50件实事。改扩建州、县两级医疗卫生机构246所,改造乡镇卫生院387所,并装备了基本诊疗设备;为39个县医院和青南、环湖地区156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3848个,全省标准化村卫生室比例达92%;大幅度提高乡村医生补助标准,其中农村每年每室由600元提高到5000元,牧区由1000元提高到6000元;落实卫生支农、卫生扶贫、城乡卫生对口帮扶措施,农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农牧民群众距离最近医疗点1公里内的比例达75%,广大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及时转诊”的期盼逐步成为现实。

四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按照“建设网络、完善功能、提高能力、规范服务”的发展思路,以加快网点建设、创建星级机构、实行绩效评价、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为切入点,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所、服务站148个,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2%。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为居民提供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居民距离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公里内的距离达89%,有78%的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城市两级双层卫生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坚持“扩大覆盖率、提高受益面、增强保障能力”的原则,以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为目标,率先在全国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并先后三次大幅度提高筹资水平,目前农牧民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4.3元,住院费用实际报付比、受益率分别达65%和73%,农牧民群众抵御大病经济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因病致贫返贫比例由1999年的56%下降到37%,实现了党和政府得民心、农牧民群众得实惠、农牧区卫生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六是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降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危害因素为目标,落实专病专防措施,结核、乙肝、性病、艾滋病、碘缺乏病、包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危害程度逐年减弱,传染病在居民死因中的顺位由1999年的第4位后移到第8位。儿童规划免疫由“5苗防7病”扩大到“11苗防12病”。以社区为基础的重点人群慢性病干预策略实施率达62%。

七是中藏医药事业得到全面普及提高。坚持“挖掘、保护、传承、提高、普及”的原则,以充分发挥中藏医药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为重点,组织实施“中藏医药振兴工程”,加强中藏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创办了藏医中高等教育,建立健全了中藏医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形成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高原特点的中藏医专科专病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中藏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名老中藏医学术思想研究室建设和师承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挖掘、整理、翻译、编印藏医古籍文献80余部。中藏医名院、名科、名医建设稳步推进,进农牧区、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中藏医药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县县建有中藏蒙医医院,76%的乡镇卫生院建有中藏医科,68%的村卫生室有中藏药。

八是医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以高原病、地方病防治、中藏医药基础和应用研究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我省特色优势领域医学科研攻关,高原医学研究成果 慢性高山病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中国青海标准》,成为国际高山病首部诊断标准。10 年来,共开展各类医学科研项目100余项,有28项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成重点医学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科54个,培养了一大批“领军型”、“实用型”、“本土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医学博士生、硕士生从无到有,分别达8名和82名,全省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63%,较1999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九是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坚持“开发开放、借力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展对外医学合作交流为契机,积极引进实施世行“卫八”、“卫十一”贷款赠款项目、联合国儿基会“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加强基层妇幼卫生项目”、“母子系统保健项目”、德国政府贷款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项目、卢森堡政府冷链装备项目、比利时达米恩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香港“健康快车”防盲治盲项目、台湾慈善慈心基金会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等40余个。与北京、辽宁、江苏、安徽等省市建立了医疗技术支援协作关系,选送省、州两级医疗技术骨干进修深造,培养各门类的医学学科领军人才300多名。先后向境外选派留学、研修人员120余人,邀请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来青讲座、考察、学术交流2000余人次,对外医学合作交流的领域不断拓展,气氛日渐浓厚。

十是重大建设工程卫生保障有力有效。青藏铁路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我厅确定了“全力支持、积极配合,预防为主、外线支撑”的工作方针,以鼠疫和高原病防治为重点,组织医疗防疫专家深入铁路沿线,与铁路卫生部门并肩作战,取得了铁路建设期间和开通运行以来人间鼠疫零发生、建设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优异成绩,切实保障了铁路建设顺利进行和运营安全畅通。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 年,是我省卫生投入最多的10年,全省各类卫生项目总投资达56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前五十年的投资总和,各级政府卫生事业费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1999年的1.9%提高到2009年的6.8%;是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10 年,2009年底,全省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40亿元,同比增长4.6倍,每千人病床数、医生数分别同比增加0.67张和0.74人;是卫生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好的10 年,农牧区卫生资源占有量由上世纪末的不足20%提高到38%,全省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达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则下降到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是人民群众健康受益最大的10 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1999年的65.6岁提高到2009年的71.34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142/10万和42 下降到48.15/10万和17.59 ,人民健康主要指标已接近西部地区中等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农牧民参合率巩固在96.3%,人均住院费用达到农牧民年纯收入的6倍以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制度,部分地区在落实政府补助的基础上,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药费负担2.6亿元;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牧区妇女补服叶酸、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年度任务,由省财政配套,将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例500元,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施行复明手术、儿童唇腭裂修复手术、行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实行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券,农牧民基础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西宁市被列为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改革方案日臻完善,近期将启动试点工作。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卫生事业与自己纵向比较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内地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仍然明显:

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卫生总费用占全省GDP的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人均卫生费用相差180元。二是基本医疗保障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仍然突出。一方面全省还有60万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达37%。另一方面,医药费用增幅超过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群众就医经济负担依然较重。三是疾病危害严重,防控能力不强。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任务繁重,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发传染病防治能力、手段、技术、经验不足,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四是卫生投入少,基础设施差。我省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投入有限。五是卫生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缺编约10000人,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低、整体素质不高出。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确定的任务是:全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到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5 以下,人民群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本文来源:卫生部网站)
 

【责任编辑:阳光飞舞 TEL:(010)68476606】

标签:青海卫生事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