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7 14:16
- 作者:佚名
-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个人健康档案的普及速度飞快,很多地区的建档率都超过了9成,为了让医疗信息资源能够共享,吴兴区积极健康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让更便捷的电子健康档案改变现有的医疗格局。
吴兴区作为22家全省首批国家数字卫生项目试点区,至目前,该区已搭建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联众单机版健康档案数据全面迁入网络版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形成了卫生、医疗和服务资源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格局。全区新版系统已建家庭档案10.80万份,电子建档率达94.23%。社区医生更清晰地掌握居民的健康信息,而周边百姓也更加信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今年1月,我们某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医生就凭着对患者病情的熟知,成功抢救了一位因心脑血管缺血晕厥的老人。”记者在织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悉,当时老人正在向社区医生询问服药的有关事项,突然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全身无力,随即意识丧失,晕厥。社区医生基于对老人病情的了解,考虑为阿斯综合征,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并联系了120,随后将逐渐恢复知觉的老人送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观察。因抢救及时,老人很快就出院,回到该服务站继续打点滴治疗。该工作人员说,社区医生之所以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由于他们扎根在社区,对管辖区内居民慢病状况非常了解。
在吴兴区从2003年起,就开始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最初是以纸质版的形式进行登记造册,后来才逐渐转为电子化档案,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化软件版本存在较大差异,卫生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少健康档案更新滞后,甚至变成了‘死档’。”一位社区医生回忆说。
近年来,吴兴区引入数字卫生系统后,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均大为提高。门诊医生主动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家庭责任医生随访时也能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直接查看被随访人员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及时记录随访的相关信息,使所有社区医生的工作都能实时记录。
数字卫生让社区卫生服务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吴兴区卫生计生相关负责人解释,以高血压患者为例,以往是由预防保健医生、门诊医生、家庭责任医生各管一段,信息沟通不畅,如今通过数字卫生的平台,信息实现共享,医务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向居民提出建议。
除了实现病人健康信息动态共享之外,数字卫生系统在试点镇——织里镇还搭通了乡镇医院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的道路,组建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使吴兴区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共享优质医疗专家资源成为可能。同时,还专门在织里医院建立20个医院诊间管理系统,实行门诊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全程监管。病人就诊处置的相关信息,包括医师的医嘱、图像信息、检验信息等,在结束治疗后也可直接记录到个人健康档案中,需要后期随访的还可自动生成社区卫生服务随访计划,帮助社区责任医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