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医疗卫生改革首先要保证“公益心”
医疗卫生改革首先要保证“公益心”
  • 2010-07-26 10:33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网

新医改方案发布一年了,医改的效果还不甚明显,今年是医改工作的关键之年,要想做好医疗卫生改革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医改的公益性,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

广东省医疗卫生改革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对一些地方推进医改不力予以严厉批评,强调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领导要追究责任。各地市要加强对医改的考核评估,使医改工作成效成为干部政绩的“风向标”。在大会上,全省21个地市签订责任状,任务完成不好要问责“地方官”。

2010年是医疗卫生改革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改革任务艰巨,然而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部署不周、推进不力,广东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到位、标准不高、工作不实。过分强调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推进医改积极性不高,导致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还未开始零差率销售。

新医改重举公益旗帜,体现在政府层面,就是政府要有“公益心”,加大财政投入,将公共医疗事业“养起来”,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财政用于公众健康的程度理应越来越高,政府应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公益性投入,让公众享有更多的医疗服务,然而现在一些地方却搞起了“口惠而实不至”,讲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意义、政府的责任,莫不高谈阔论,慷慨激昂,但到了要拿资金出来的关头,则变了一个样子,不是喊难,就是唱穷,总之是能拖就拖,能少拿就少拿,甚至不愿拿。

财政投入是新医改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医改进展有多快,成效有多大,从某种意义上就取决于投入是否及时,是否足够。假若投入成了无米之炊,那么再好的蓝图也是纸上谈兵。以药品零差率后的政府补偿问题为例,卫生部有关领导就指出,政府补偿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转将面临困难。前些日子,医改需“内生动力”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那么,地方政府的“不欠账”不也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吗?

一些地方政府在医改投入上“欠账”,并不是真的没钱,而是在于政绩观失衡,急功近利,更愿意把投入集中在立竿见影的基础设施和行政管理费用方面,而非医改等公共服务领域。当然要呼吁这些政府切实负起责任,但更要有机制的保证。这个机制就是问责制度。事实上,正是因为此前缺了问责,“欠账”欠了也白欠,才使“欠账”越欠越厉害。现在广东以问责制度为医疗卫生改革投入保驾护航,必有成效。“欠账”并非广东才有,因此广东此举的意义,显然已超越广东一地。

【责任编辑:job02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卫生改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