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公费医疗和公立医疗是医疗卫生改革巨障?
公费医疗和公立医疗是医疗卫生改革巨障?
  • 2010-07-14 17:37
  • 作者:佚名
  • 来源:新浪博客

医院应该完全市场化,而国家的医疗保障,则不能单纯的依赖市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目前医改最大的阻力,是公费医疗和公立医疗。

颇具争论的宿迁仇和的“卖光”的医改方式,是接近“完全市场化”的取向。仇和的方式显然比李玲和廖新波的文革式公有制更接近于真理,对老百姓不利因素也更少一点。最起码仇和卖的是国企的呆帐坏帐,将减小烂国企对本地财政的负担!但是按照以上的生存状态描述,很容易就可以复原“仇和”的政策将会有什么社会影响。

如果以仇和的“减少政府管理成本”的纯企业管理眼光看医改,就会让第一类医院自负盈亏(这没有问题,他们乐意着呢),第二类医院自负盈亏(有问题啦,有些赚有些亏),第三类医院自负盈亏(等于要他们的命),第四类同样(还好,这时侯可以有部分的社区病源);结果必然是大量的原国有医院关停转闭。

要达到卖光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国有医院有大量的离退包袱;不剥离根本卖不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原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二三流医院医务人员还有离退休者,当然会大声声讨仇和的“卖光”政策了。而对于求医者来说呢?由于没有任何政府保贴和商业医疗保险,以化解小量大额的患病治疗风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点没有解决。

仇和的政策,在于患者真正的得益是“花了钱能够真正治了病”。对于有技术有本事的医务人员是一个大解放。同时,放开的需求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资金进入医疗市场。所以看病的价格下跌了。 这种医改的实质是把政府的国企负担推向社会资本市场,摆况了没有专业价值的二三流医务人员的人事负担。

对于政府来说,由于主要的负担是公费医疗负担,所以减除的只是卫生系统维持投入;并没有减轻预算负担。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保持公费医疗投入,那么强大的权力既得利益层大体上会保持中立,否则,就会用烧火棍投上“关键的一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继续改革”的空间是很大的。仇和方案实际上是分化了“公费医疗”和“公立医疗”两组特权群体的关系。

由此也可见,无论是曾其毅医生直接了当地为医务界请命,或者是钟南山隐晦地重复了曾医生的观点;很可能都只是第3结局。单纯加大政府对医疗系统的投入,结果,只能是令看病更贵;这已经有前博文阐述,不再重复。

显然目前医改最大的阻力,是公费医疗和公立医疗的存在,也是由于前公费医疗利益者,操纵医保倾向性投入的矛盾。这是问题的关键中的关键。以上对以药养医、完全市场化、政府全包政策的清一色不良结局,都只不过是在对前四种医院的存在状态的相应逻辑演绎结果。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键问题在公费医疗、医保采购而不是其他。

因此,简单的象一些外行的热心人那种形而上学式的道德观指导医改,其结局,几乎不用末卜先知的才能,就可预知其不良结局。 同样的矛盾,也广泛存在于象教育这样的领域:为满足国家财政向政府贵族提供的高档教育需求,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少数的尖子学校,相反,大量的二三等学校苟延残喘;普通国民就读难,就读贵,读后就业难,工资低。道理,也是一样的。

市场的作用始终无处不在,制约着每一个乌托邦的构想最终变成空想。无论是象茅于轼完全市场化,还是一些人主张的国家把教育包起来,结果,也是一样的。工人阶级的贵族特权无处不在。总的来说,目前无论是李玲的“国家管起来”,还是仇和的“全部卖光”,两种医改,都和普通百姓纳了税应得的“医疗保障”没有什么关系。

差别只是李玲和廖新波的方案,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看病更贵,花了大钱还看不了病。仇和的方式是市场定价,花了钱还算看了些东西。中国医疗行业真正的问题,是把两个不同的,互为对手的供需关键性角色要素给重叠了:医院和国家医疗保障基金。医院应该完全市场化,而国家医疗保障,是不能把包袱甩向市场的!更不能牺牲商业医疗保险,否则,无论穷与富,有了大病,谁也看不起病。
 

【责任编辑:job02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卫生改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