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信息技术是推进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原动力
信息技术是推进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原动力
  • 2010-07-14 11:27
  • 作者:佚名
  • 来源:经济观察报 

医疗行业的改革,将向更好服务、更低成本、更有效管理的方向迈进,这都和医疗信息化是分不开的。

信息技术对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领域、药品管理过程等环节都很重要,加上医疗服务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是可以延伸到非常高、非常深入的阶段。

据IBM中国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透露,2008年,IBM在《全球CEO调研》中特别针对医院院长、CEO和CIO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渴求摆在了整个业务变革中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回到新医疗方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医改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并且必须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的可及性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IBM中国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刘洪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化。

刘洪还进一步分析说,医改中强调了加快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基层医疗大网里的农村医疗和城市社区医疗薄弱的现状决定,要想加快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必须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信息技术将在以上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从服务质量角度来看,医改中强调了所有医疗机构都需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的管理,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在这些环节,政府需要借助IT技术来监管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在服务成本方面,医改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检验结果的互认。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而借助IT手段,可以使医院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并建立连续的医疗健康记录,让百姓在没有地域的限制下实现互联互通。

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平衡,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共享服务平台,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等具体的形式。

北京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认为,信息化技术将使农村的居民可以享受更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如在资金的监管方面,信息技术能帮助使用者更合理地筹资和设定补偿线,更快地掌握相应的数据,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且发现哪些新农合管办人员在里面有一些不良行为。

原来没有信息系统的时候,农民通常从看病到拿到他自己应该拿到报销的费用的过程往往是两三个月,中间可能要经过八个环节。现在有信息系统以后,他在这台电脑上把医院要交的钱交了,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就可以报销,只需要三五分钟就能够拿到报销的钱,实现即时报销。

近几年来,即便已经有可观的投资、基础建设、设备购买等等投入到社区医疗机构当中,但基层医疗机构仍然是门可罗雀,人们“拥挤”大医院的热情依然高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病人对于社区医疗信心的缺失。从他们的角度看来,社区医疗资源不足、大夫不好、设备不全都使百姓在社区医疗面前却步。

而透过运用科技使医疗工作更信息化和流程自动化,并且加强对于医疗质量的监测,使社区医疗的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信心自然可以建立,健康的市场导向的医疗服务才能出现。从这个角度看来,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可及性可以说是相互依存,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正有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良好平衡、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医疗服务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job02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  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