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13 16:01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医院的医生水平和医疗设备水平决定了医院的竞争力,所以各大医院纷纷引进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也要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却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致使设备相关医疗责任事故在临床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医疗质量,也影响了医院的综合效益。医疗设备管理包括使用管理、采购管理和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医疗设备安全和质量,其次要关注其成本与效益。目前,欧美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方面比较重视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以便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建立—种平衡。
医疗设备风险控制
采购风险控制
医疗设备采购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和质量风险,如配置偏高或偏低、遭遇价格欺诈或质量不合格。据军队招标部门的统计,验收不合格设备约占4.4%。采购事关医院发展和全局利益,用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是非常必要的,采购包括需求评估、计划制定、选型论证、招标签约、安装验收、尾款支付等环节。但采购事关权益之争,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无论是直购还是招标,操作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市场不成熟,凭一人之言、一科之言、一家之言现象普遍。所以,抓好采购风险控制,把好人口经济关和质量关有一定难度,需要医院鼓起勇气创建制度环境,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并选择素质过硬的采购人员执行,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并接受第三方的公开监督和审计。
采购是医院经营的重要内容,医院经过长时间经营累计可以总结出一套作业规范与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优秀的供方名录和供应链并不断通过临床验证、工程验收、维修、计量和市场反馈信息对其进行持续地评价,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采购管理的更高层次应该建立临床医疗器械准入客观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数据和指标决策,克服主观因素干扰,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和质量风险大有裨益。
使用风险控制
近年来,国内医疗设备增加迅速,但行业主管部门并没有将医疗设备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范畴,医院也没有对这一方面重视起来,而医护人员教育背景中,缺少医疗设备应用方面的“三基”教育和在职培训,致使临床存在大量设备相关的安全隐患,有些造成了严重后果而浮出水面。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全球协调工作小组(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GHTF)指出:在器械相关医疗责任事故中,约有60%-70%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称之为“错误使用”、“操作失误”或“人为错误”,但近年来,随着欧美风险管理的推行和临床操作培训及上岗证制度的建立,“错误使用”有明显下降趋势。
建立临床培训制度和“三基”培训标准,这需要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各类专业学术团体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认证制度,制定相应的“三基”培训标准和各类设备的通用操作技术规范、指南或手册,建立培训基地与考核委员会,起草考核规范、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题库和基本技能考核程序等,逐步实行继续教育培训和操作上岗证制度。
医院当务之急要将医疗设备使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在国家法规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将医疗设备使用和医疗设备性能质量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并将设备使用纳入医疗、护理操作常规。首先,推行器械用前检查制度,即由使用人员依据操作说明书、通用程序或技术规范来检查设备运行的环境条件、附件、耗材或系统的配置情况,并开机进行功能验证或完成设备的自检,以证实该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如呼吸机要严格管路消毒和用前试机检查制度,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做用前质量检测,生化类分析仪器每天用前要使用质控液进行一次标定,并记录、统计和分析质控的结果,使其质量处于统计质量控制状态;其次,推行院内培训,尤其是医学工程科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这种“用前检查”和院内培训制度的推行有助于设备使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降低医患风险。
因此,将“规避器械风险,提高医患安全”的理念导入每个医院管理者的心中,大力提倡各医院科学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管好、用好自己的设备,不仅是造福自己,也是造福于社会的—项工程。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维护管理
医疗设备良好的使用离不开良好的保障。医疗设备保障是指医学工程部门围绕着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质量、成本和效益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的总和。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能定位、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何,将对医院现代化建设以及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维护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保障有力,会大大促进医疗设备综合效益的提高;反之,会制约医院发展甚至造成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