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给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诊脉”(1)
给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诊脉”(1)
  • 2010-07-12 09:56
  • 作者:佚名
  • 来源:慧聪网

医疗现代化离不开医疗技术,尤其是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广泛应用在医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在管理上,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它设备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增长率居高不下。其结果,一方面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另一方面,也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医疗收费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诱发不合理竞争采购,盲目攀比,过度集中配置或不合理的超前配制,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分析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解决存在问题,应是摆在各级卫生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问题一、 使用效率不高

国家卫生部公布纳入管理的大型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装置(MRI)、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伽玛刀立体定向系统、X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超高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医用直线加速器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诊治效果突出 、检查收费高、技术复杂,与一般常规医疗设备相比,其利用率常成为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管理的重要评价内容。

根据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对全军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三次检测结果显示,军队医疗机构配置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配置总量已大于实际需求。一些中小医院采购档次和规格有急速上升趋势,配置由从数量上闲置正逐步也向技术上闲置转化,资金浪费从有形向无形转化。受科研、少数科室单向技术需求因素牵引,不少医院增加配置数量的热情依然很高,又急于上马疏于论证,直接加大了大型医疗设备的高投入、低产出,更加剧了使用效率下降。从一些资料上分析看出,国内不少医院存在类似现象。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问题二、适用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经费紧缺,大型医疗设备更新周期相对于一般设备,普遍较长,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小医院在引进大型设备时没有把适用性针对性与本院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十分热衷于“超前”引进,唯恐落后,其结果必然疏于本级救治任务、医疗后送体系、地区资源利用、院内技术实力等与设备引进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证,造成设备与医院实际条件、承担任务、技术、能力的偏离和脱节。尽管有不少单位一直注意和强调购买设备应“适度”超前,但由于当前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升到每年1~2次,“适度”定位难以把握,也造成超前购买,容易使技术“过量”或“过度”闲置,有的医院到设备更新时,相关技术还未用上,或者到该使用时超前技术已成为滞后技术。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问题三、检修人员数量匮乏力量薄弱

CT、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方面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需要一支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技术队伍进行维护和保养,才可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能。在全国范围内工程技术人员配置比例偏低,而目前全军卫生装备检修机构和各医院医学工程科检修人员总计不足千人,由于要承担大量的常规医疗设备的检修任务,很难顾及大型医疗设备。另外,现有的使用、维修人员受所学专业和学历层次限制,精通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检修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多数医疗机构不重视专门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技术与素质培养,加重人才技术短缺的不良循环,使得大型医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高效的技术开发、利用和维护保养。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问题四、管理欠规范

目前,在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管理采取“三证”管理,即:“需求许可证”“质量合格证”、“人员上岗许可证”。但有的医院考虑局部利益多,缺乏大局观念,设备配置习惯于跟着主管意志走,跟着课题走,跟着单纯经济效益走,以“我”为中心申请或购买,造成效益低、实用性差甚至多“中心”建设的弊病。有的单位以基本需求申报并获得“需求许可证”后,采购中逐步加码,增加配置,打政策上的“擦边球”,从而出现大型医疗设备从数量上分布合理,资源利用上实际不合理的怪现象。

共2页: 1 [2]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大型医疗设备管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