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 > 新医改 >  投入不足是祸根,社区医疗变“挂羊头卖狗肉”
投入不足是祸根,社区医疗变“挂羊头卖狗肉”
  • 2010-07-06 15:03
  • 作者:佚名
  • 来源:搜狐博客

社区医疗卫生模式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提出的,但是我国对社区医疗建设投入并不够,社区医院的实际运行并不是很好。

社区卫生模式在西方国家非常成熟,就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政府投入做支持。如该模式的老祖宗英国,07年医疗费用人均达1700美元(合11560元人民币),全部为政府投入。而我国07年的人均仅为122美元(约合828元人民币),大部分是老百姓自己掏腰包。

而我国对社区卫生的实际投入是多少?《补助政策》规定:从07年开始,我国对中西部地区按服务人口数量人均每人每年3元钱补贴,其他地区根据条件定为5元到十几元不等。

试想:每人每年3元的政府投入(与英国每人上万元的投入比起来),恐怕连去大医院挂号费都不够,或只够买一斤烤地瓜的钱,连找个实习学员理发都不够,会带给老百姓多少医疗利益?对只允许“看小病”的社区卫生单位更是杯水车薪,起码我们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该象媒体描述的那么好。

举例看看实际运行中的社区情况吧:

某社区卫生中心拥有医护及工勤人员共计35人,辖区居民3万,以每人每年8元补贴计(比规定高5元),它每年获得政府补贴最多只有24万元。若以每名医护平均工资1000元/月计算,该社区每年最少需工资42万,这里上不包括支付医护福利、五费一金、养老和医疗保险、办公、水电、维修和取暖等等费用,实际补贴不足全年支出的20%。

注意,这几元钱的政府补贴还不一定能完全到位,必须完成上级规定服务后才能获得,我所了解的其他中小城市均存在资金被克扣现象。

因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社区从事预防工作又不赚钱,为了生存势必转向效仿医院通过“看大病”获得补偿。 本人从04年开始陆续参观了各省地市很多“样板社区”不下百余家,尚没见过哪个社区只靠上级那点补贴资金,靠看小病和药品差价赚钱生存的,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医疗服务赚钱养社区”。通常是人员越多越赔钱,预防工作干得越好越赔钱,要么压缩编制,要么工作偷工减料。

 一旦社区将医疗服务重新纳入主攻方向,中国花了那么多医改资金重新建设的、或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机构,将重新“返祖”成医院,举办社区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最可笑的是新闻媒体和某些急于邀功者,将这种逐利现象描述成“形势一片大好”,是拯救“看病贵、看病难”的唯一救赎之路。试想社区卫生机构早在97年就开始成立了,而政府补贴却是从2007年才开始的,在这没有任何政府补偿的10年间,他们要肩担赔钱的社区工作,怎么可能生存?连当年吹捧的“平价医院”都难以为继早早“死翘翘”了,但是各种“样板社区”却坚挺着以势不可挡之势供人参观学习了十年,并没人提出质疑!

【责任编辑:job02 TEL:(010)68476606】

标签:社区医疗  投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