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2 12:56
- 作者:佚名
- 来源:全球医院网
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也许过去人们还是倾向选择去大医院,但是现在,在上海,社区医院受到热捧。
医院冰火两重天,是今夏人们对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门急诊量冷热反差巨大的形容。可是,新近上海却爆出了社区医疗“行情火爆”的新闻:据新华社报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上海各社区医院的病人明显增加,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已分别超过到三级和二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今年1-6月,前往全市2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人数高达1813.86万,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33%,比去年同期上升11.12%。上海是如何走出“大小医院冰火两重天”格局的?上海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关键词:14亿打造社区医疗机构“硬件”
要点解读:据报道,上海市政府自1999年起相继投入14.3亿元用于打造社区医疗机构“硬件”,2005年完成了全市2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改造。
记者感言:社区医疗机构“硬件”不硬是许多地方的“通病”。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可以分为“三档”:第一档,诊疗环境、常规设备可与大医院媲美甚至超过大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棒,如南京市的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档,诊疗环境和设备“说得过去”;第三档,门面、诊疗环境和设备让人一看就“信任打折”。据记者观察了解,目前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都处于第二、第三档。“硬件”不硬,成为相当一部分居民“小病进社区”的障碍。有些地方或许会强调,我们不像上海那么有钱,可是如果算一算投入和产出账,也许会转变观念。以江苏为例,据权威部门测算,如果将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省每年可节省医药费用14亿元,因此适当加大社区卫生投入,值!
关键词:社区医生“看病能力”全面升级
要点解读:上海在大力改善社区医疗机构“硬件”的同时,全面实施全科医师的“软件”培训计划,2003年至2005年,经培训并上岗的全科医师达2700余名,培训完成率达90.8%。
记者感言:社区医生“看病能力”,是影响居民“小病进社区”的又一大“瓶颈”,也是最主要的“瓶颈”。目前,社区医生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历层次低下、知识结构老化、对常见病多发病缺少足够的诊治能力;部分社区医生“脸难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家住南京玄武区樱陀花园的高桂英老人,谈起附近的社区医院,直言“信不过”。她说,自己信不过小医院,主要是因为社区医生素质不能跟大医院比,小医院有些医生态度也很“洋乎”,所以自己有病宁可往大医院跑。南医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调查患者小病为何不愿进社区时,也多次听到类似反映。目前,我省不少地方正在分期分批培训社区医生。对社区医生培训,既要抓“看病能力”提高,同时也要抓服务态度和责任心“升级”,如果社区医生的“面孔”比大医院医生还难看,就真的很难留住病人了。
关键词:用“靠前服务”抓住市民“眼球”
要点解读:在抓“硬件”和社区医生“看病能力”升级的基础上,上海市社区医院大打“服务牌”,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服务团队”试点,组建了156个服务团队,与社区居民签约,落实居民健康服务责任制。
记者感言:“靠前服务”,“能大医院所不能”是社区医疗机构的特色优势。然而,在我们已建立起来的社区医疗机构中,相当一部分“靠前服务”的特色优势不明显或没有形成“气候”。究其原因,跟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牌”打得太少,缺少必要的“服务营销”有很大关系。而各个城市的大医院都很多,不起眼的社区卫生机构不“吆喝吆喝”,太容易被埋没了。
社区卫生服务怎样才能“叫好”又“叫座”?目前在许多地方仍是一个尚待破解的难题。上海已给了我们不少有益启示,不妨多研究研究,多借鉴借鉴。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