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30 15:28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网
曾有人说,医疗业的IT化是中国IT业最后一块‘肥肉’,的确,这一市场看起来很大,但却并不‘肥’。
国外厂商的“蛋糕”主要是在硬件采购上,国内则主要是做软件。由于售价过高,而且本地化难以解决,所以软件部分仍然被国内企业所把控,但这也并不比做硬件获利大,“由于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因此市场已被瓜分得很细了。”
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HIS,但主要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目前国内70%~80%的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医院应用系统,会加入一些临床的东西,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现在国内有20%左右的医疗正在向这一阶段转变;第三阶段是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体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等。而这一阶段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应该成为一个趋势。
一般而言,大型医院都在积极推进临床IT应用,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十分接近。目前尽管尚没有全行业IT需求的数据,但是估计IT年度预算占医院年收入的比例总体大约在0.5%~1%,处于明显偏低的水平。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协和医院、301医院等医院已经分别在60多个病房、6个病区建立了移动医护工作站,上海长宁妇幼保健医院更是在7层病房楼层内采用了 32台无线访问点AP,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病床前随时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等应用。
但由于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滞后,HIS实际应用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在财务系统上HIS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在其他方面仍不能体现便捷。医护人员通常是将所了解的情况记录在本上,而后输进电脑,由于对电脑操作的不熟练,使得看病的手续无形中变得拖沓。
可以看出,潜在的需求毕竟只是一种意向,IT公司要想真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市场,还需要一段很艰难的爬坡过程,其中最难的一段应该就是信息共享的实现。
信息共享的一个基本点是电子病历,如果得以实现,不仅是诊治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数据来源。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电子病历却遇到诸多难题。
在新加坡,全国只有两大医疗集团——国立健保集团和新加坡健保集团,每一个集团下控诸多医院和诊所,但每一个集团只有一个综合的IT信息部,因此,在同一利益共同体内实现信息共享非常容易。
反观中国市场,却截然相反,国内18万家医院分布在各大中小城市,医院和医院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体,信息很难得以共享。
事实上,电子病历在信息共享的难题中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医院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业务流程的变化。“一旦上了信息化系统,医院传统的管理架构、传统的管理流程和组织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是目前很多医院难以承受或者说不愿接受的。”一位医疗业的业内人士表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