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03 09:40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隔仅仅10天,5月26日,抗癌药恩丹西酮即以20倍的利润率刷新了“暴利药”的纪录。据《人民日报》报道称,2009年,全国各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902亿元,比2008年增长38.1%。两相对照,公众困惑顿生:在新医改实施已满一年,并为此支付巨大的成本后,药价虚高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进而,政府承诺的8500亿元的福利支票会不会同样倏然不觉,难以切实改善就医负担?
医疗卫生市场过度市场化,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2005年,主流舆论认为“改革基本不成功”,过去5年,医和药变成了民意呛声的焦点。本来是治病救人的医院变成了为钱谋的不道德渊薮;相对应的,药价虚升到不可思议的天价地步。而且,医和药异化为豢养特殊利益群体的功利链。药企、中介、医院,诸环节层层加价、互为表里,把患者当成谋取高利的冤大头。
在此语境下,斩断利益链和回归公益性,变成了民间、公共舆论、民意代表和决策者热议的话题。经历数年错综复杂的博弈,着力于全民公益的医改方案几易其稿,2009年终见雏形。其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可以看出,这样的全民医改其实并不彻底,而是对市场惯性形成的利益阶层有着相当的眷顾。
客观而言,过去一年的医改实践,成效还是有的。一是参保人数超过12亿,基本达到了全民医保的量化标准;二是基本药物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超过30%;三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医疗机构布局合理;四是中央财政已经投入158亿元用于实施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
但是,这些成效和民意愿景并不匹配。人们期望中的公益性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人们希望全民医改的步伐更快一些,保证全民都能看得起病,看得起大病。更重要的是,虽然有基本药物制度,而且药价也有相当的下降。但遗憾的是,医和药纠结的利益链并未彻底斩断,某些药物的价格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高得更加离谱。5月16日,央视刚刚曝出芦笋片利润高达13倍的消息,10天后,抗癌药恩丹西酮即以20倍的利润率刷新了“暴利药”的纪录。人们看到,这天从药企到医院的利益链不仅变得变本加厉,而且在各个环节达成了分而食之的垄断潜规则。这种对医改政策和公众利益的公然蔑视,凸显公益和利益博弈的不对等性。当然,也尴尬地曝露出新医改政策对利益阶层缺乏刚性监管的瑕疵。
这是因为,当新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给予全民医改的极大希望时,恰恰是公立医院在继续着暴利药的营生。相反,倒是一些民营和社会医院,其药价和诊疗费大大地降了下来。对于公立医院的这种利益为先,医改能够想到的也只是医药分离,而且还没有落实下去。即使落实了,按照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可见,新的医改政策,还是把公立医院当作嫡亲长子,而把庸碌众生看成了庶出的丫头,对前者是偏爱有加对后者是象征性的安慰。正因为医改政策设计造成的不对称博弈,破纪录的暴利药才会一个劲儿冒出来。
没有人否认,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博弈和妥协的过程,全民医改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卫生市场化是权力导向所为,全民医保又是公权力努力的目标。因此,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应该给予公益和利益双方平等的博弈平台。中国最让世界称道的,就是强大的公共动员力和高效的执行力,既然利益博弈主体更多元,政治掣肘更复杂的西方国家都能成功地做到全民医保,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我国,在全民医保方面应该搞得更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