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13 18:04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网
建国以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用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承担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中国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和乡村医生、合作医疗,曾被国际上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农村卫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使城市和农村的卫生出现二元分割,卫生资源占有和分配极不合理,出现了严重分化,城市和农村卫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目前城乡卫生存在的差距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我国各地区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及其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据调查显示,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主要存在六个差距:卫生资源分布的差距、发展速度的差距、办院理念和文化的差距、基础医疗质量的差距、硬件设施投入的差距、医学人才引进和继续培养的差距。
据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城市占80%,而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仅占20%。全国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以重庆万州为例,全区人口172.8万人,城市人口69.5万,农村人口154.22万;全区编制床位4038张,城市占有3391张,农村仅有647张,床位使用率城市为74%,农村仅为26%。全区有医技人员3322人,城市占有2906人,农村仅为416人。有高级医技人员 332 名,其中城区330名,农村2名;有中级医技人员 1012 名,其中城区900名,占 88.93%,农村112名,仅占11.07 %;医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692名,其中城区680名,占98.27%,农村11名, 占1.73%。全区有1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557台件,其中城区1362台件,占 87.5%,农村195 台件,占12.5%。
与城市医院相比,农村医院地处偏远,由于投入不足,硬件条件比较落后,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水平低下,医院发展十分缓慢,农民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整合优化城乡卫生资源,以城带乡协调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指出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农民健康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项目 ”、“卫生部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等活动,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02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举行了建设三峡库区最优医疗卫生中心成果汇报会。站在库区卫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满足城乡卫生需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对库区卫生资源、卫生需求和区域性卫生经济的研究,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城市三甲医院的主导作用,逐渐统筹带动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有效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一)以医院联盟为载体,建立起区域性医疗战略伙伴关系。
通过锁定打造区域性医院联盟的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办院理念、硬件、人才培养、文化、打造品牌五个方面入手,把“三个快速提升”(快速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管理干部的管理能力)、“三个快速拓展”( 快速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快速拓展城乡统筹的实施战略、快速拓展与兄弟医院的联盟)、“一个快速缩小”( 快速缩小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作为核心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互惠互利、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城乡卫生共同发展为基础,与渝东北100所区县医院、中心卫生院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建立区域性医院联盟。
通过建立区域性医院联盟,有效解决了市场、信息、资源、上下级医院和谐等核心问题,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性医疗卫生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实施师带徒活动,建立城乡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通过近10年的探索,提出“以城带乡、合理配置、上下交流、灵活投入”的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新模式。成立了独立的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办公室;设立城乡卫生统筹接待站;建立起城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卫生统筹发展——“一带一的师带徒活动”,选派高级医师、护师、技师、管理人员同乡镇卫生院的基层骨干医务人员结成了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并选派业务、管理骨干到乡镇中心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行政副院长等,帮助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三)大力开展技术帮扶,推动乡镇卫生快速发展。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选派各学科专家到农村进行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质量评价、护理示范等方面的帮扶,或组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手术观摩等。
近10年来,组织基层医院的2300余名医务人员前来三峡医学人才培训中心参加医院承办的专委会和各类各级学术讲座430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组织院内师傅到徒弟单位开展工作1600人次,讲课1200人次,手术指导1500台次,教学查房22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填补了基层医院在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方面的空白,协助13家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顺利达标升级。
(四)不断加大投入,改善乡镇卫生院就医条件。
针对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的就医设施落后的情况,医院购置价值100万元的500张高档病床、配套500个床头柜,一次性无偿投入到各乡镇卫生院。彻底改变了乡镇卫生院病床破旧不堪、严重缺乏的现状。
(五)快速缩小城乡卫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六个一体化。
通过实施以城带乡推动农村卫生院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3年内重点在于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提出在5年内城乡卫生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六个一体化”: 规范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模式一体化,检测标准一体化,医疗质量一体化,基础硬件一体化。
三、城乡卫生统筹成效显著,创新举措减轻农民负担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通过城乡卫生统筹和区域性医疗联盟的建立,把自身具有优势的卫生资源充分整合、利用,从人才、技术、实力、管理、品牌等方面指导、扶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优质、最优惠的医疗服务。
一是成立三下乡汽车流动门诊,把大医院搬到农民的家门口,使农民能就近看病,让农民能提前诊断疾病、提前治疗疾病,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
二是实行医疗“赶场”, 送医送药到乡村,减少农民进城看病来回折腾之苦和经济负担。
三是确定周六、周日、节假日为白衣天使奉献日,免挂号费、诊疗费,每年免挂号人次40余万人次,让利患者230余万元。
四是推出延长医院应诊时间、开通健康快车、开设便民开药开单处、提供车船交通讯息等146条便民措施,方便农民就医。
五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惠民中国医疗行动”,实行100元药品直补13.6元,大型检查优惠20%,一般检查优惠5%,已为农民直补医药费用5.5万人次,直补金额415万元;检查优惠3.8万人次,优惠金额220万元。开展“百万农民健康大行动”,为到医院就医的农民患者全部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对贫困农民免费进行五大疾病的体检,已免费体检4万余人。免费体检的贫困农民谭治忠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感激之情:“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农民可以到三甲医院免费做体检”。
六是建立起全国领先的健康家园,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成立健康之家,深入乡村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
七是打造特色专科品牌,建立特色医疗服务体系。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建成4个各具特色的专科性分院,有效解决了精神疾病、肢体康复等弱势群体的就医问题。未来五年,还将增设4个专科性分院。通过根据人群的就医需求在不同区域建立专科性医院,在专科性医院建立综合性的社区门诊,指明专科就诊的新路径,减轻农民就医折腾之苦和经济负担。
八是逐步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城市医院的人才设备与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互补,建立网络化的医疗服务点,应用高科技传媒技术,让农民尽可能在当地就诊,做到小病到基层医院,大病到大医院,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农村“看病贵、住院难、医疗护理质量品质不高”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让农民满意度和农村卫生事业两个效益持续增长。
10年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以推动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减轻农民就医负担为己任,为渝东北片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所取得的成效受到国内知名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来院专访,并到各乡镇医院实地采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医院报等均在头版予以了重点报道,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多次通过简报进行了通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经济贫困地区,医疗发展滞后,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提升医院的品质,建立健全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真正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卫生条件,有力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农民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