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19 15:30
- 作者:佚名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早期发现疫情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防御流感的侵袭成为严峻的考验,在上个世纪,一场区域性的流感演变为的全球大流行需要2~3个月,赛诺菲-巴斯德市场部总监易青表示,现在的传播速度仅需2周。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携带病毒者可以迅疾移动,并在第二个地方传播病毒,现代化监测系统的目标就是在其发生移动之前,已经发现疫情,并开始布控。这对于疫情监控系统和随后跟上的疾病防控系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009年4月24日,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墨西哥被正式确定。此时,已经造成了当地大面积传播,同时造成了患者死亡。
在WHO公布疫情结果之前,实际上包括Google的疫情监测工具和一些专业疫情跟踪公司已经发现了疫情。其中,Google的流感趋势分析是根据各地键入搜索的关键词来做出分析的。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产生的互动,某地点有关流感的关键词搜索量激增,与随后发现的流感传播情况成正相关性,而且时间要提前2周。
而对于专业疫情跟踪公司来说,其跟踪疫情的行动较之Google更为主动,即通过当地报章的分析、网站的搜索、卫生部门的报告等手段,来掌握疫情发展的脉络。甚至有时还能动用气象卫星的手段。
信息化手段正帮助人类在早期发现疫情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几乎在WHO公布甲型H1N1流感的当天,有关疫情的信息:诸如发生地、患者症状、初步治疗方案等等就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各国政府和疾控部门提前准备。
2003年,我国经受了非典的考验,“非典”防治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了信息交流、共享和传播的重要性。国家随之着手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其在疾控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搜集疾病数据。
从2005~2008年间,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事实上,直到今年推出新医改方案,其8500亿元投入中,仍强调将有100亿元投入到医疗信息化的领域。
多层次的防控
现代社会对重大疾病疫情监测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时效性和灵敏性。
疫情监测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实现全面信息化,建立更全面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实现主动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这同时也是传染病监测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到我国,在疾控领域的信息化目标,是实现从疾病报告人到国家卫生部的信息网络通道,建设形成“五级网络、三级平台”。
包括国家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传染病监测虚拟专网,三级平台就是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就目前的进度来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应用,网络开始成为卫生信息直报的主要途径。
目前,从卫生部到三甲医院,再到乡镇级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通过互联网组织联系起来,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信息通报的主要渠道。
对于医院的病床情况、传染病发布和病人的电子化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上报上级管理部门,有关统计显示,在包括禽流感等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直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信息首席专家金水高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直报,让人们清楚知道即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也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与疾病斗争。
“近几年的信息化的建设帮我们在疫情毒发现、处理的效率方面提高了很多,在非典时期我们可以做到每日汇报甚至实时的汇报。”云南省疾病控制防疫中心的信息中心副主任向昆表示。
研究机构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医疗产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传统的财务模块延伸到整个业务流程,无论是医药企业还是医疗机构,还是流行病的防控,在内部信息化应用和外部远程互联网使用上都出现了新的特点,信息化已成为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目前,我国医疗产业信息化的投入保持着每年15%的增长速度。
挑战大城市防控能力
然而上述工作对于目前甲型H1N1的防控来说,还显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以北京为例,统计年鉴显示,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63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995人,而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为平方公里22394人,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城市核心地区、人口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不借助智能防控系统,那么是无法想象难度有多大。
城市应急,将不仅涉及到卫生部门、还要涉及公安、消防、检验检疫等各种相关部门,联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信息化的手段,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个部门组合在一起,并且联动起来。
例如,在我国南宁市建设的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就包括计算器骨干网络系统、计算器电话集成系统(CTI)、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15个子系统。整个系统围绕着“快速反应”,其中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成为联动的基础。
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在整个应急联动的过程中起到合纵连横的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任福荣表示:“智能化的信息手段在事前发挥监测和预警作用,事中辅助决策和指挥,事后进行评估和修正。”
“非典”之前,国内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内部信息数据,同时存在于医院、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小区医院、健康保健等各层机构部门,信息数据采集重复,收集信息覆盖面不完整,造成大量信息数据不能及时得到综合的整理分析。同时,由于各部门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无法整理融通,也就无法对各类疾病进行有效追踪与分析。
任福荣表示,在“非典”严重的时候,疫情信息是靠100多个监测点用传真往非典办传,这边有五六个人统计整理这些信息,然后汇报给领导参考。有的监测点的信息用传真传不了,还得派专人来送,信息传递变得非常麻烦,统计起来还得花费好几个小时。
此后,青岛市全市范围内开始着手建立统一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平台。
目前,中国各地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城市与部门自成体系,系统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在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下,不仅平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更无法为应急时的决策指挥提供支持。
对于未来的疾病防控,信息化的瓶颈,也给未来智能化防控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未来基于数据共享基础上的智能化系统,将全面提高城市对于流行病的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