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建设区域医学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建设区域医学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010-04-08 16:43
  • 作者:路晋生
  • 来源:e医疗

回顾过去20年,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就医流程、支持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促进医院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医院信息化建设还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还不能适应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

2009年4月发布的新医改政策不仅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展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对照新医改的要求,反思医院信息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各个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中患者的基础信息和各种临床信息资源分散、重复、孤立,导致有效信息闲置、信息重复不一致、单一局部的信息造成片面的印象等等。断裂的信息链致使难以实现“数据—知识—行为”的信息利用机制,难以落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工作模式。同时,医学信息中缺失人群健康基础数据的存储,难以为突发重大灾情或疫情实时提供有效、有力的数据基础。缺乏信息整合致使整个医疗信息的使用消耗高、效率低、效果差。

问题的核心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或者覆盖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数以医院本身为边界,没有真正地突破医疗单位所形成的自然边界形成区域医学数据中心。因此,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应当是针对目前缺乏的社会医药系统之间、医疗保障系统之间、居民健康档案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建设和数据整合,使当前相互割裂的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医学数据中心。

区域医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意在整合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中患者/健康人群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资源,在相对集中的逻辑/物理环境中,构建一个以存储和处理患者/健康人群临床诊疗信息为核心的,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面向区域内主要临床医疗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医学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区域性医学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服务主线,以健康人群和患者的医疗活动需求为基础。居民健康系统将是区域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数据中心的建设分为3个阶段:物理基础平台的建设、集成化系统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其中,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将有效发挥物理平台和集成化系统平台的作用,同时也将促进物理平台的改建和集成化系统平台的融合度。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应分层、分类、分权、分区域组织数据,跨越各医疗设备不同的信息形式、各医院现役的异构信息系统的信息流、各医疗单位不同的信息记录习惯、各卫生主管部门不同的管理流程和着重点,以现存零散的各种组织标准为参考,建立相关的数据交换标准。

区域数据中心的建设可实行“双线”、“双层”、“双通道”的路线。双线为: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自顶向下分析规划,线路为“区域医学数据中心—大、中医院—社区”;自底向上分步实施,线路为“社区—大、中医院—区域医学数据中心”。“双层”为面向公众层的“社会公众—区域数据医学中心”、 面向管理层的“区域医学数据中心—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双通道为:畅通双向“社区—大、中医院—区域医学数据中心”的数据通道和“区域医学数据中心—社会公众”数据通道。

建设区域医学数据中心,是实现政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建设区域医学数据中心势在必行,并终将实现我们的国家医学数据中心,跻身国际医学信息化先进行列。◆作者系厦门市第一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靖楠 TEL:(010)68476606】

标签:区域医学数据中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