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3-12 10:58
- 作者:佚名
- 来源:信息产业网
放射科的医技资源在中国是非常紧缺的。尤其在基层医院,人们花了钱拍片子,病情稍为复杂些,医生不能确诊,就会建议去求助上一级医院。等病人到了所谓上级医院,免不了又是重复花钱,而上级医院上面还有上级医院,如果病情一直无法确诊,就意味病人只能不断往里掏钱。
除了放射检查,还有各种各样重复的身体检验,这一来二去便成了一种明规则,而规则背后是长期以来的一种复杂的利益纠结。
贺老求医记
与医院打交道已经成了贺学鹏老人的一种常态,自从过了六十以后,时不时地就要上趟医院的门,费钱不说,关键是太麻烦,“一提上医院头就疼”,贺老一见记者就面露难色。不过,他告诉记者,不久之后他就能享受到全新科技带来的便利。
贺学鹏是一位家住北京海淀区东北旺的老人,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这些年他拍的肺部X片堆在床底下,已经有好几摞。不仅如此,经常不得不起早拎着片子四处找医生更让他不堪其累。
由于经常要去拿药,贺老与他所在社区医院的医生早已成为熟人,而且这里的医生对他的病情也非常了解。有一天,社区的医生建议他做一次X片复查,并向他介绍了一种新的服务。这位医生告诉他,再过一两个月,贺学鹏将不必出门在社区医院里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看病问题。
那时候,社区医生在电脑上就可以为他向海淀医院提交了一份预约单,第二天可直接上海淀医院的放射科去拍片,而不必大清早赶去挂号。更为方便地是,他还不需要在那里眼巴巴等着把片子取回来,海淀医院在拍完片子之后,会存到共享系统,社区医生从本地电脑上可直接调取他的片子,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请海淀医院的医生进行网络会诊。
实际上,现实正与贺学鹏老人所希望的前景越来越近。据记者了解,当前以海淀医院为中心的海淀区域医学影像管理系统正在紧张的第二轮测试筹备当中。作为海淀公共委员会区域影像系统领导小组的实施总指挥,江元也是首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该系统从筹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该系统由海淀公共委员会负责规划并指导实施,于2006年开始筹建,最早只覆盖到一个中心和三个医院,即以海淀医院为中心,建设一个影像管理系统,同时实现与下面上地医院、清河医院以及羊坊店医院相互之间的影像共享。随后经过不断的扩展,现在已经建成了一个总中心,一个分中心以及10家社区级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多级共享服务体系。
今年5月,一个内部的多家医院专家线上会诊的多轮测试随即将展开。在海淀区的部分社区里,像贺学鹏那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很快就能享受到一种全新的医院服务模式。
医改核心
目前,全北京市18个区约有29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而,区域医学影像管理系统只有海淀区在做试点,不仅如此,据江元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通过国际级测试的区域影像系统,唯有海淀区一家。
就在4月份,国家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正式出炉。该方案触及到了多年来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些顽症,要求大力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建立健全的医保管理制度以及基层社区医疗体系。而要达到这些目标,最核心的一个前提,就是全国医疗体系之内的信息充分共享。
随着电子病历的日渐升温,尤其是新医改方案中提到的将来要实现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建立公立医院的医保补助体系,以及建设全民健康档案,所有这些问题都必然导致对信息共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北京市卫生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琚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分的信息共享,不仅能进一步缓解看病难问题,而且还可以减少一些边缘性费用,从而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费用。
海淀的江元对此有来自更一线的认识:有了一个区域的影响系统之后,不仅免去了通常一个医院各自搞一个系统的重复建设费、多个IT部门的人力成本费和维护费,而且对于医院来讲,夜晚值班不必每个医院都留人,只需海淀医院管理中心设立一个总值班室即可,我国放射科的医技资源本来匮乏,这样则可以帮助医院更好的整合资源。
在医院节省成本的同时,病人也可以不用再重复的花钱拍片,而随着一个区域内优质医生资源的优化整合,还可以通过上一级医院的会诊及时帮助基层医院纠正过去容易误诊的病例。
信息共享是医改之后的必然趋势。然而,它也是推进医改的一大主要难题。因为随着信息流的厘清和疏通,必然会逐渐触及医疗卫生体系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最深层的问题。
共享门
信息共享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内容庞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建设和管理系统工程。北京市卫生局的琚文胜表示,这其中有许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共享的难度。
首先,信息共享的前提是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而且发展相对平衡。而现实的情况是,北京地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000多家,而这些机构在规模和水平上都参差不齐。不仅各个区域之间信息化水平有很大落差,而且同一区域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各级医院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即使是同为三甲医院,有的临床信息系统做得比较好,而有的是电子病历系统稍微超前,各自同一系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另外,长期以来医院信息化基本都由各医院自行投资建设,政府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关注较少,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和规划,造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这种情况不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各医院以满足自己应用为主,因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比如,同样一个医院财务系统,各医院开发的版本都不一样。医院的系统那么复杂,这给后期做信息系统的改造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工作量艰巨繁重不说,还需要重新投入一笔巨额资金,这笔账该怎么算,算到谁的头上?
还有,各医院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或实际拥有者,政府难于统一管理。比如,同是三甲医院甚至属于同一个区,但是北医三院隶属于北京大学,301医院归属部队,而铁道医院属于铁道部管,海淀区卫生局对它们只有执法监督权。
于小千在担任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之前,曾是海淀区卫生局局长。他给出的总结可谓意味深长:多年来造成医院与医院这种院际之间的信息不畅,与医院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深为相关,还有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费不足,所以造成医疗信息化的行业标准落后。
利益重新分配
信息共享必然牵涉到对整个医疗行业内利益链的重新改写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实,这才是的真正症结所在。
比如,一张CT片的正常流动转诊,其中可能就会涉及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转诊,以及医院与社区服务单位之间的双向转诊,转出去的医院可能就意味病源的流失,而对于接收方则表示少收了一笔放射费。
影像资料的转诊业务还相对简单,如果将来要实行病人诊疗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就更难。这些诊疗信息包括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以及以往处方和病历等详尽资料,背后涉及的信息系统范围非常大,也非常复杂,而且涉及的各科医生的工作也绝非易事,这一切组合叠加在一起已经构成了一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要转诊谈何容易。
对此,北京市卫生局的琚文胜的个人观点是,要拆除信息沟通的障碍,需要首先从机制上进行规范,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要设定切实可行的业务模式,让医院有动力、医生能逐渐养成习惯,去实行共享。
政府近年来已经开始尝试设立各种机制来促进医院提高共享的积极性。卫生部曾于2006年发文要求医疗机构间开展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的互认,不少地方已经实行了检验结果的互认,这为推动将来的转诊和信息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关于诊断相关组预付费制度(DRGs-PPS)在政府和民间都有深入的讨论。我国一直沿用的、运用最广泛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属于后付制。这种支付方式容易导致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服务的出现,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和卫生总费用。 从各国的医疗实践来看,按服务项目后付费的方式是造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制度原因之一。
DRGs-PPS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较为先进的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即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预付。这种方式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的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根本性地改变医院的收入方针,使医院失去了定价和收费的自主权,即从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变为按规定标准收取费用。
琚文胜说,随着医院的收入开始受到限定,自然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去控制支出,而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入共享模式。
当然,其中仍然会有利益分配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更开阔、更长远的眼光。
区域医疗体系
从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内部的纠葛太复杂,要想从全国范围内实现新医改的初步目标,只能一步一步来。现在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先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构建一个协调的有共同利益目标的医疗体系。
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有一两个区已开始筹划并实施区域医疗体系的搭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北京的海淀区。
这一点从海淀区公共委这样一个机构设置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公共委的于小千主任向记者讲述道,这样一个设置目前在全国只有海淀一家,其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
当时,海淀区作为北京市推动管办分离的一个试点,决定从海淀区卫生局内部分离出来一个独立机构,于是有了现在的海淀区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在这两年的实践过程中,公共委代表政府积极筹资,推动惠民医院的建立,其中海淀上地医院便是这样一个典型。
另外,海淀区有30余家区属医疗机构,既有二级医院,也有一级医院,既有坐落于市区的医院,也有农村卫生院 ,另外还有许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海淀区域医学影像管理中心就是全部由区政府投资并主导建设的一个覆盖多级医疗机构的区域共享系统。
目前,公共委正在组织相关队伍,对海淀医院现有的医疗系统做整体评估和重新规划。比如,现有系统都有哪些,各自遵循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还没有触及需要增补的系统,对外接口是否开放等等。这些工作都很难,于小千表示需要政府和行业各个单位共同参与,来设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在于小千的工作表上,必须先规划出一个开放、标准化和一体化的顶层结构设计,然后再以海淀医院信息系统为中心,逐渐对区属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改造,最终形成一个管理得力、分工有序、分配合理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区域医疗集团的信息网络。
据了解,区域医疗集团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行业模式,在一个统一的组织模式下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医院和诊所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上也避免了出现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比如,纽约著名的长岛医疗集团,下面就有200多家医疗机构。
全民健康档案
一旦区域的医疗体系建成之后,为下一步促成更大范围之内的医疗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也才有了可能,这也是新医改的一个更高境界。
所谓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明确的规范,对于它的内容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这些将可能决定建设的方法论。
琚文胜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解读,如果从狭义和现实的角度来看,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同时结合个人在社区的诊疗信息,形成个人的健康档案。
而从广义和理想意义上讲,健康档案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各个阶段所有有关健康的信息,实现这种意义上的电子健康档案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医院的电子病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等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对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解决信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来用,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的难度将难以想象。
目前有些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其中有一种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信息索引系统。它是建立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资源基础之上。比如,孩子的出生时有出生管理信息系统,接种疫苗时有规划免疫信息系统、去医院就诊时有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等等,一个人的信息在不同的存储在不同的系统。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索引系统,从而实现个人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的调阅和汇集,并且要保证每个人信息的唯一性。医院可以根据需求从不同的终端随时调取信息,以辅助治疗。
另外,也有的地区提出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关键信息汇集到一个中心,来统一管理个人健康档案的思路。
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且各个医院自行建设,标准不一。比如,就诊卡就是一家医院一张卡,不能互通,所以人们去不同医院看病的时候,要拿不同的卡。
这次医改把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给卫生信息化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相信随着医改的深入、区域医疗体系的建立,这种情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将有利于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那时,健康管理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不仅是关乎个人的,更是关乎国家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