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3-23 15:34
- 作者:佚名
- 来源:经济参考报
衣食无虞后,绝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可能是有个健康的身体,去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国人越来越关注医疗卫生事业,今年两会期间这也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两会期间,有关政府官员表示,以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为目标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有所缓解。笔者认为,在承认这个问题有所缓解,为之感到些许宽慰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同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其它很多社会事业的发展相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大大滞后,远未如人意。不久前,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说,“一位北京小伙子为给女友看病,每天凌晨3点从家里赶到市区一家医院排队,以确保能挂上号,一坚持就是几个月。爱情的力量让人感动,看病的艰辛让人心酸。”北京尚如此,遑论其他地区。
笔者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确有体制和结构方面的原因,要靠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但是,“看病难,看病贵”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体制改革,更要靠加大投入。
有报道说,美国的医疗卫生开支已占到GDP的16%,巴西也占到8%。在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网页上可以查到的最新数据是,2006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而当年全国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资金总额为9800多亿元,其中个人支出约占一半,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支出占三成多一点,政府财政拨款接近两成。各国对医疗开支的统计口径不同,不能根据以上数字简单类比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重,但中国创造出来的财富总量中,对生命与健康事业的付出确实太少,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看病贵是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医护人员的服务属高级的复杂劳动;医疗设备、医药的研发、生产要靠高投入,高成本。即使体制改革能削减医疗卫生系统中一些环节的不当得利,挤去医药费里的一些水分,恐怕也不可能让医药费用像IT产品那样,按照“摩尔定律”迅速降价。而很多要花费高昂医疗费用的疾病都是小概率事件,即使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难让绝大多数国民能自费换得起肝肾。因此,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要更多依靠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此次两会传出的消息说,去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半,达到1277亿元,今年增长的幅度还将超过总预算开支的增长水平,达到1389亿元。如果各地政府财政的医疗卫生支出中也能像中央财政一样大幅度提高,并持之以恒,“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有望明显缓解。
“看病难”的重要原因是医疗服务资源不足。从1987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总规模翻了几番,不少物质和服务部门的产出更不知翻了多少番。但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从19.3张增至26.3张;每万人中执业医师人数从10.8人增至15.4人。
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医院也不可能完全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不少医院是政府或慈善团体出资兴办或资助的。在中国,解决医疗设施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只能靠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以及动员和鼓励非营利性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的投入。
【编辑推荐】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