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变“双向转诊”为“双向互动”
变“双向转诊”为“双向互动”
  • 2010-02-02 09:31
  • 作者:陈钧
  • 来源:e医疗

——中大医院《基于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验收

江苏省政府及省市卫生厅局领导视察双向转诊应用情况

9月24日,《基于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系统课题验收会在南京中大医院举行。

南京市科技局领导赵楠、东南大学科技处领导黄培林、中大医院刘乃丰院长,以及专家组成员:徐济达、洪定玲、黄学宁、戴新宇、王志平、叶保留等专家出席验收会。

验收会就医学影像能不能传到社区;双向转诊系统与医院HIS是否实现连接;社区心电图是怎样传到中大医院的;政府在双向转诊上是否有模式、政策导向;“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能否纵横交错;社区医院和病人能够自由选择转诊医院等问题进行论证。

验收意见

《基于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是南京市2006年科技发展计划——城市公共管理应用技术项目。该项目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鼓楼区卫生局和南京明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验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结合江苏和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构想,围绕以患者上转医院和下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构建了互动和信息共享的业务运行模式;在探索研究双向转诊服务业务操作规范化、信息标准化的基础上,基于Intranet/Internet技术,研发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互动资源共享平台,解决了基于患者的异构数据库的数据整合等关键难点问题;项目示范应用流程合理、工作规范、措施得当,成功地应用于11个社区,起到了推广应用的示范作用。

验收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课题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双向互动”、“患者未转、信息先行” 的前瞻性思想,为推动南京地区、乃至江苏以及全国“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从技术上和方法上促进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理念提升和管理水平提高。

探索综合医院与社区合作新模式

项目自2007年1月启动,在2年半的时间里,以 “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愿意回社区”为愿景和目标,提出了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双向互动模式“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构想,围绕以患者上转医院和下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构建了互动和信息共享的业务运行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双向互动”、“患者未转、信息先行” 前瞻性思想。

将双向转诊工作成功地推广到了南京市鼓楼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示范和推广应用中,实现病人在中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800多人次;与鼓楼区卫生局签订了“双向对技”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协作关系,包括中大医院专家下社区开设专家门诊、查房指导业务工作,使社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专家的诊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上医院进修学习、参加查房等,所以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到的提高;另外,通过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信息互通平台,病人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过程中,通过预约、心电图远程传输、检查检验报告和出院小结远程查询等“患者未转、信息先行”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对“双向转诊”工作现状的理解

刘乃丰院长指出: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由过去的一、二、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正“三角型”体系)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和专科医院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哑铃型”体系)过程中,“双向转诊”是最具调控作用的制度。由于旧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影响、病人就医选择取向等原因,“双向转诊”全面、有效开展起来还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新医改方案实施为“双向转诊”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 格局提供了重要的锲机。

在政府支持方面,课题组认为:在政府领导下,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要协同工,研究推进和管理方案,在等级医院评审指标中应加大双向转诊工作的考核力度,医疗保险部门应增加对医院“双向转诊”工作考核,并将其作为费用结算和支付的考核依据之一 。

对“双向转诊”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双向转诊”是指下级医生将不能处理的病人转到上级医生处,上级医生在诊治转诊的病人后,将病人连同医嘱一起转回下级医生处,由下级医生协助上级医生执行医嘱并反馈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得到上级医生的指导。单纯将病人从社区转到医院,再将病人转回社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三级医疗体系下的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制度(这种制度建立在企业对职工医疗费用报销有权决定权的基础上——没有单位的转院单,职工就无法报销医疗费用,保证了转诊制度的有效实施)的重复。

刘院长认为,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位,医疗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上、下级之间为了保证病人医疗质量,以费用报销控制手段的实施的“双向转诊” 方式已不完成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应该赋予 “双向转诊”新的内涵。除通过合理的途径让病人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动”外,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还应实行医疗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技术和服务上的“对口支援”, 变“双向转诊”为“双向互动”;同时要变单纯的“双向转诊工作”为“双向转诊服务”,让老百姓在双方提供的服务中取得对“双向转诊”的认可,提高老百姓对“双向转诊”的依从性。

“双向转诊”过程中医疗风险的规避和医疗责任的界定

病人的转诊过程实际上也是医疗责任“转移”的过程,由于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突变性,医疗风险随时存在,如何规避医疗风险,以及一旦发生了“医疗事件”(包括事故、误诊、误治和其他纠纷)后双方责任的界定,是“双向转诊”工作开展中不可回避并需要十分重视是问题。就“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转诊原则而言,如何定义“小病”、“大病”的概念也需要值得探讨和研究。任何病人的病情都在变化中,正确把握转诊时机是规避医疗风险的关键。另外,慢性病和部分“小病”,社区首诊后应转医院进行明确诊断、并制订治疗和管理方案后再回社区继续维护治疗和管理。完善医疗文件,特别是“转诊文件”,对医疗责任的界定十分重要,对“转诊文件”需要在格式、内容要求、保存形式等方面加以规范。

“双向转诊” 信息化模式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医院应用了HIS,对医院的业务流程实行了程度不等的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普通应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CHSS)。“双向转诊”信息化的理想模式是实行HIS与CHSS的连接,通过因特网或专网让转诊信息在两个系统之间互相传递,并实现两个系统中的信息有限共享。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涉及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传输速度、两个系统接口开放和标准等技术问题外、还涉及投入和维护成本以及组织、协调和管理等问题,因此实现起来有相当难度。本项目试图构建一个HIS与CHSS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独立运行,开发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双向转诊“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系统,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分别实现HIS与CHSS连接,作为沟通HIS与CHSS之间的桥梁,在没有与HIS或CHSS连接的情况,也能够保证双向转诊信息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相传输,同样发挥该系统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桥梁作用。

医院要配有专门部门和人员

医院是否配有专门部门和人员是“双向转诊”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病人要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顺利转诊,需要解决“转给谁?”、“怎么转?”等具体问题。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系统作为保障,其中最关键的是医院方应该成立独立的部门、有独立的接诊场所(诊室)、配备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解决病人上转医院“转给谁?”的问题。中大医院于2002年已经成立了全科医学科,并下设“双向转诊”专门诊室,配有2个护士专门接诊,负责转前预约和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沟通、病人上转后负责接待、分诊和病人在医院诊治过程中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并负责做好病人就诊后的下转工作。

【责任编辑:钢铁小喷侠 TEL:(010)68476606】

标签:双向转诊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