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媒体的理性认知
媒体的理性认知
  • 2010-02-01 18:08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2009年,堪称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一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11月份又传来迪拜债务危机的消息,大有金融危机欲去还留的阵势,而逐步显现的通胀压力又让人们对现实经济复苏的信心挫去大半,也使那些饱经危机折磨,本以为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的人们内心再次蒙上阴影。同样,在医疗卫生行业,2009年也可以和金融危机一样被载入史册——4月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使得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跨入了新的纪元。

谈到医疗卫生,就不能不提到医患关系。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受到疾病折磨的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医疗机构,人们在等待医疗卫生机构答疑解惑的同时,诸多的医患问题也随之产生。前天是“南平医闹”,昨天是“学生无证行医致教授死亡”,今天是“医生上班忙‘偷菜’致婴儿死亡”,明天是……在媒体轰炸般的报道前,人们显得束手无策,也来不及去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体的讯息,对媒体“言听计从”,然后就是一边倒地谴责医疗机构和医生“无德、无良”。

媒体的每一次报道,尤其是那些“重磅”报道都在牵动大众敏感的神经。相信未来类似“醒目”的报道,媒体今后肯定还会继续主导着人们的视线。就连卫生部发言人也要无奈地强调:对于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对于一些吃不准的,法律法规或者是医疗技术问题,可向我们咨询寻求帮助;我们可推荐专家咨询、采访”。但“不希望出现由于对一起医疗纠纷,甚至一起医疗事故不恰当的报道而引发整个社会、公众对医疗安全的担忧,或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当今,人们之所以对医患关系倍加关注,一方面由于医学知识的高复杂性所导致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机构正处于改革的敏感期,“看病难、看病贵”长期困扰着普通百姓,人们便把矛盾的焦点都对准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轩然大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巨大的舆论声讨浪潮中,医疗机构、医生甚至没有机会去辩驳,就与患者一样都成为了弱者。

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掌握舆论话语权的媒体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以前,是否也该保持“厚道”的从业姿态?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能够及时发布消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短的时间里引起人们的注意,还人们以真相。但是,过于热情的轮番炒作是否也会掩盖事实的真相?所以,人们切不可“唯媒体是瞻”,在听到或看到某条与自己相关的消息后,应该首先了解一下消息的来源和其权威性。有些消息可谓是空穴来风。对于患者来说,对消息的最后核实应该是医学权威机构如专业学会、卫生部和国家药品和食品管理局。

事物的运行规律大都是相同或类似的,日本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炒作房地产的泡沫崩盘,而媒体像炒房的热情一样不假思索地去炒作医患关系,最终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媒体的理性认知,是任何时候都要坚守的底线。

【责任编辑:风逝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患关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