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农村医疗信息化与IT服务共赢
农村医疗信息化与IT服务共赢
  • 2010-01-29 15:41
  • 作者:佚名
  • 来源:经济日报

农民看病有“三怕”:一怕排队,二怕交费,三怕误诊,但安徽农民却在当地的乡镇医院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

今年6月,安徽省怀远县农民小王患了重感冒,来到该镇卫生院就诊。医生在询问病情、症状之后,上电脑查看了他的健康档案,确诊其为病毒性感冒。开处方前,医生了解到小王的经济条件不好,特地把他叫到电脑前,将治疗该病的全部电子处方调出,并详细介绍了每组处方的特性、价格供其选择。最后,医院还实时划销了小王医药费中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费用。农村医疗信息化不仅规范了医院的管理,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信息化解决就医难

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金卫”工程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内三甲以上医院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原因的制约,医疗信息化发展仍处在探索或起步阶段。

以安徽省为例,2006年全省只有不到5%的乡镇卫生院使用基本的医院信息系统。而这5%还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软件落后,资金和技术维护人员短缺等问题。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加入新农合医疗的农民经常会因为医院票据的不规范而报销困难。

2007年初,安徽省在10个县、315家镇级医院实施了“农村医疗信息畅通计划”试点。“农医通”计划打包了中国电信的宽带服务、方正的电脑设备、英特尔的系统架构和金仕达卫宁公司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农医通”的组合信息化解决方案能为中小医院提供从挂号、收费到医院管理的一揽子信息化服务。 

试点乡镇的医疗机构经过信息化改造,农民就诊不但可以查阅自己的电子病历,拿到规范的电子处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治疗方案。医院规范了药品、诊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加快了医院的业务操作流程。病人看病排队时间明显减少,医生的看病效率得以得高。更重要的是病人对医疗消费明明白白,杜绝了以往手工划价的缺陷。

此外,“农医通”将中小医院内部信息化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使得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也能实时监管农村医疗机构经营及新农合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农民的“救命钱”被套用。农村患者看病从“事后报销”到“实时补偿结算”,降低了患者看病的门槛,有效化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分期模式实现共赢

我国农村医疗信息化市场空间巨大。来自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县级医疗机构8923所、县卫生监督所1141所,全国3.47万个乡镇共设有乡镇卫生院4万个、村卫生室60.9万个。

医院方面认为信息化投入巨大,回收期较长;IT服务商认为农村市场需求层次较低,盈利空间狭窄。“从医院到厂商的积极性都不高,作为主管部门也只能在旁边‘光吆喝’。”安徽省医院管理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雨春说。

缩小城乡医疗的数字鸿沟,成本是必须攻克的“桥头堡”。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医疗机构要实现信息化最低需要配置3台电脑,1台服务器,1套医院信息化系统;再加上一些外设设备,以及架网布线上宽带,一期投入至少得十几万元。“如果再加上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的运行维护,一般年收入过百万元的中等医院都很难承担。”

在成本控制上,“农医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尝试。试点医疗机构只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每月支付380—480元不等的宽带费,便可以得到一台方正电脑和宽带上网服务,以及一整套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支持。系统后台架构在电信的服务器上,可以集中、专业维护,大大降低了医院IT维护成本。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评价“农医通”开创了一种可供推广的模式。首先,在合作框架下,“农医通”集合了各服务商的优势,保障了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其次,“农医通”的统一品牌、统一运作,降低了产品成本。最后,类似于“分期付款”的建设模式,医院避免了一期投入风险,也适应了医疗信息化回报期长的特征。

目前,安徽“农村医疗信息畅通计划”已经在试点县、镇正式投入实施。到2008年底,该计划将扩展覆盖到全省1万个行政村。“让全国8亿多农民都能够在2010年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是农村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王才有说。
 

【责任编辑:海洋 TEL:(010)68476606】

标签:农村医疗信息化  IT服务  
  • 分享到: